刘小萌,史学博士。1952年生于北京市。1968年赴内蒙古牧区插队。1973年转回河北农村原籍,后上技校,当工人。1978年考入大学。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顾问。日本东北学院大学文学院史学科客座教授,台湾东吴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著有《中国知青史—大潮》、《中国知青口述史》、《满族的部落与国家》(第二、三版《满族从部落到国家的发展》)、《爱新觉罗家族全史》、《满族的社会与生活》(论文集)、《清通鉴·前編》、《清代北京旗人社会》、《胥吏》、《正说清朝十二王》、《八旗子弟》(插图本《清代八旗子弟》)、《中国民族文化史图典·东北卷》。合著《知青事典》、《萨满教与东北民族》、《中国民族史概要》、《中国通史》第11册等。主编《世紀存疑—历史考古卷》。
  定宜庄,女,1948年出生,曾为知青,史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清代八旗驻防制度研究》、《萨满教与东北民族》(合著)、《中国知青事典》(合著)等。
 
  《中国知青史·初澜》:该书较详细地叙写了1953年开始的“动员中小学生回乡参加生产”工作,1955年开展的移民垦荒运动,1957年肇始的“动员城市中小学毕业生到农村安家落户、做第一代新型农民”工作,1958年开始的“支边”活动,1963年国家把“动员城市中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确定为长期战略、开始大规模有组织的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活动等。从建国初经济、教育发展与升学、就业需求的矛盾,“大跃进”及其后的农业、人口危机等方面论述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活动的社会经济原因;对知青群体的形成,其成分、思想、处境等进行了剖析;对国家在安置工作、农(垦殖)场建设以及开展“两种教育制度”新探索等方面进行的种种努力也作了阐述。
  《中国知青史·大潮》: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席卷全国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当代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篇章。本书就是对这一运动历史的研究。全书分为序论和上、中、下三篇。序论部分,扼要叙述“文革”前上山下乡活动的兴起历程,是展开全书线索的铺垫。上篇《大潮涌起》、中篇《再起高潮》,将“文化大革命”十年间上山下乡运动前后衔接的两次高潮分别叙写,对“再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运动中出现的严重问题、极左影响的加剧、知青中的“政治冤案”、知青觉悟的历程等专题作了比较深入的考察。下篇《大潮跌落》,分析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迅速衰落的前因后果。对知青问题的“拨乱反正”和震撼全国的“返城风”是该篇阐述的重点。全书最后得出了关于这场运动的若干结论。本书既是一部内容翔实的知青上山下乡史,也是了解中国当代史、首先是“文化大革命”历史的必要参考书。
 
  第六章 振兴运动的努力
  对上山下乡运动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中央有关部门早有察觉。20世纪70年代初,曾有召开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的设想,并在毛泽东指示下准备在通盘考察的基础上制定政策、采取措施,予以解决。但1971年突发的“林彪事件”延缓了这一进程。为了清除林彪在党、政、军中的势力和影响,并对“文革”以来推行的路线、方针、政策重新审核调整,中共中央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其他一些迫在眉睫的问题,其中包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不得不继续搁置起来。
  1972年,上山下乡运动遇到巨大阻力:下乡知青失望,家长忧虑,农民不满。这种状况对即将毕业的城市中学生和他们的父母亲友产生了不利影响,人们普遍把上山下乡视作畏途。这场涉及千家万户的运动显然进入一个关键时刻,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清障除污,加以疏导,丛生的积弊将导致严重的社会后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