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建于五十、八十、九十年代三个时期的茅屋、瓦房、楼房相依相偎,形成鲜明的对比。长沙市大托乡先锋村农民吴伏春家这一特色住房被当地誉为“农民住房博物馆”。 吴伏春老人以前家里很穷,1958年,双亲早逝的吴伏春辛辛苦苦做土砖割茅草建了四间土墙茅草屋。吴伏春和妻子盼望有一天能住上瓦房。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吴伏春夫妻除了经营好几亩田地外,妻子还利用农闲到当地发夹厂做临时工,家里慢慢有了积蓄。1982年,吴老汉花三千多块钱建起了五间瓦房,原来的茅屋还留下两间放农具和做猪舍。1985年吴老汉承包了乡渔场十多亩水面,搞起了养鱼业,老汉的儿子也有了自己的工作,家里日子越过越红火。1995年父子俩花了十多万元建起了一幢两层的漂亮小楼房,这一次吴老汉又留下了两间瓦房。如今,这紧紧相靠的三代住房已成了吴老汉一家生活变化的缩影。 吴伏春感慨地说,乡里很多农民都勤劳致了富,农村的变化也是一年一个样。他把老房子留下一部分,就是要让子孙后代都知道过去的贫穷,好好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新华社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