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区:满意之外有新愿 帐篷闷热盼板房
    2008-06-11    本报记者:韩世峰 傅琰 郭嘉轩    来源:经济参考报

    [进入汶川地震专题]

  6月4日,一名工人在四川省什邡市洛水镇搭建活动板房。新华社发(钟敏 摄)
  汶川街头出现邮政流动服务车。6月9日,人们在街头的邮政流动服务车办理邮政业务。新华社记者 唐召明 摄
  6月7日,青川县受灾群众在看电影。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记者日前在地震灾区都江堰市,随机走访了几个受灾群众安置点,发现受灾群众生活井然有序,对当前救助安置工作基本满意。有的安置点还搞起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过起了温馨祥和的大家庭生活。从地震发生到现在只有20多天时间,受灾群众生活就基本进入正规,这令许多观者感到欣慰。

居住者可以在规定时间里洗澡

  在都江堰市翔凤桥社区受灾群众安置点,今年14岁正上初三的受灾学生王婉玲主动申请并当上了志愿者,她和其他3名同龄的少年志愿者一起负责这个安置点文化活动中心阅览区的图书登记和管理工作。“老呆着让志愿者叔叔阿姨为我们做这做那,心里挺不好受的。”王婉玲平静地对记者说,“现在能为他们分担做点事了,真高兴。”
  这个占地84.2亩的安置点总共容纳了1380名汶川大地震受灾群众,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以翔凤桥社区和观凤楼社区受灾群众为主。随着上海宝钢援建板房工作的进展,现在已有200多人从帐篷里搬出来,住上了板房,另外从这里还迁走200多人到新安置点的板房里居住。
  记者在这个安置点看到,这里有开水供应,有矿泉水,居住者可以在规定时间里洗澡。在爱心超市里可买到平价商品。有简易医院,设有心理咨询室。最有人气的当属文化活动中心,一些孩子在阅览区看书,有人在运动区打乒乓球,还有一些人正在调试电视,准备收看节目。一切都井然有序,地震形成的阴影正渐渐淡去。
  “你要是晚上来就好了,晚上放大屏幕电影。我们已经看了三部了,有《闪闪的红星》、《父子》,还有《我叫刘跃进》。”王婉玲流露出替记者惋惜的神情,“对了,前几天,有几位大明星来这儿给我们发东西呢,有演武打片的甄子丹,有演邓小平的那个爷爷,还有……反正都是我们平时根本见不着的。”
  在一间板房里,记者见到了正在午休的幼儿园老师代永霞一家人,他们6月3日刚搬进这个彩钢加芯活动板房。“现在好多了,以前住帐篷,好热,气都喘不上来。”代永霞说。他们一家四口人和一个外人共住19平方米的板房。中午,他和母亲及孩子要了两碗饭、两个菜、一个汤。“这里吃的不错,我怕剩下,还特意让少给点菜。”
  这个安置点的管理人员之一、幸福镇镇长助理马晓勇介绍,援建板房工作正在昼夜进行,计划6月15日完工,预计6月底这里的受灾者可全部进驻。

许多党员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6月5日,记者来到都江堰市幸福家园安置点,在一处临时搭建的板房里,记者见到了幸福家园安置点临时党支部书记兼管委会主任成鑫,他正在指挥一些技术人员在房顶上安装扩音喇叭。成鑫说,每天他们都在完善安置点的一些基础设施,以使受灾群众的生活更加方便舒适。
  成鑫告诉记者,幸福家园是都江堰市14个安置点之一,共安置了1295名受灾群众,目前受灾群众情绪稳定,整个安置点平稳有序,这主要得益于一套行之有效的基层管理制度。成鑫说,5月16日幸福家园安置点成立时,就陆续成立了两套班子,即临时党支部和安置点管理委员会。这两套班子各司其职,发挥了很大作用。
  管委会架构主要是管委会下设居委会,居委会下面又设21个小组的纵向管理架构。一列帐篷一个小组,居委会主任和小组组长由受灾群众自行选出,负责政策传达、信息传递、物资领用、安全防卫等工作,是管委会的执行层。记者见到了第十组组长王波,他告诉记者,居委会主任和小组组长自己就是受灾群众,因此他们在受灾群众中很有说服力,比如板房分配有先有后,“三无”人员(因地震房屋垮塌而无房、无经济来源、无固定收入)先分配,一些群众对此有怨言,经他们讲解分配政策,群众这才理解。
  临时党支部设立了4个党小组,这4个党小组分别是卫生防疫组、思想政治组、安全组、物资组,共有31个党员组成,他们胸佩党徽,其主要工作职责是从4个方面出发和受灾群众联系,了解受灾群众的困难、动态,收集受灾群众意见,上报解决。许多党员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感动了很多受灾群众。60多岁的刘仕明大爷是思想政治小组成员,按条件他本来可以第一批就分到板房住,但他主动放弃,大家深受感动,一些争着要第一批住板房的年轻人也不好意思再张口了。

“爱心食堂”撤离后吃饭怎么办

  记者走访了都江堰市几家安置点,受灾群众普遍对目前的安置状态和各级政府的救灾力度感到满意,但是一些安置点干部和受灾群众也提出了一些希望。
  一是随着天气越来越炎热,希望尽早从帐篷搬到板房。
  6月5日下午,记者在幸福家园安置点,随意走到72岁的藏族老人家贾他梅老人的帐篷里。帐篷里闷热如蒸笼,里面的温度在40度左右,贾他梅老人在帐篷外的小阴凉地里坐着。她对记者说,白天都不敢在帐篷里呆,怕中暑,外面有点风,还好一点。年轻人都到河边乘凉避暑,我们这些老人走不动,只能在帐篷外找个地儿避避,也不知道啥时候能搬到板房里,希望不要被热病。
  记者在都江堰市玉堂镇外滩安置点看到,一列列帐篷密集地排在一起,每个帐篷之间间隔最多三十几厘米。玉堂镇外滩社区管委会副主任刘文信对记者说,还得有三个月群众才能搬到板房里,而六、七、八三个月是最热的季节,这两天天天气温高达三十七八度,我们一是担心疫情,二是担心有火灾隐患,三是担心老人和孩子中暑,压力很大。
  二是“爱心食堂”停办后,希望生活仍有保障。
  地震发生后,都江堰市的许多受灾群众安置点都由各个单位和企业资助成立了免费的“爱心食堂”,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灾后重建阶段的到来,这些“爱心食堂”开始准备陆续撤离安置点。受灾群众以后的吃饭问题如何解决,成为安置点干部和受灾群众不得不面临的问题。
  在天源佐岸边安置点,住552号帐篷的梁明章,是一个驾校教练。由于家里房子在地震中成了危房,他全家都搬到了安置点。他对这里的生活配套非常满意。但同时也对“爱心食堂”能否长期办下去表示担心:我们住进了帐篷,国家还给我们继续修建板房。但住进板房起码就是三五年,这样长期吃“爱心食堂”的大锅饭是不可能的,而自己没有做饭设备,以后怎么吃饭也有担心。
  由成都一家餐饮公司资助的幸福家园安置点的“爱心食堂”6月12日就要撤离。成鑫说,他们打算吸引企业办个“平价食堂”,受灾群众少交点费来这里可以买饭,“三无人员”每天可以领到10元补助,这样也能买得起食堂的饭菜。
  三是希望在过渡点板房户型能搭配建设,以更加方便实用。
  记者从一些安置点了解到,目前板房主要有两种,一种是16平方米,可以住3个人;一种是20平方米,可以住4个人。在一些过渡点,往往一批都是16平方米,或者一批都是20平方米,由于户型单调,在分配上给一些受灾群众带来不便。比如家有3口人,如果是20平方米的过渡房就必须有一个外人和这一家合住。一些受灾群众反映,如果在板房建设中每批既有16平方米、又有20平方米,同时20平方米如能隔出两个10平方米的房子,就方便得多。

    [相关报道] 灾区物价稳定 城乡商业网点陆续恢复营业

  “三联购物”超市负责人杨波对记者说,他们这里的商品价格与震前没有变化,电脑在震后就没调整过价格。绝大部分商品都是库存货,有一些商品,如火腿肠、红烧肉罐头等出现断货。当地一些提供商品的厂家在地震中毁损严重,要进货就得从成都进,但是有一些货进价涨了,如塑料制品,进价涨了10%左右。可来的顾客都是当地老顾客,或外地来的志愿者、援建者,所以不能涨价,不仅不能涨,还经常赠送一些东西给他们。[全文]

  相关稿件
· 全国高考顺利结束 灾区延期高考时间确定 2008-06-10
· 国务院进一步部署灾区医疗防疫工作重点 2008-06-10
· 宁夏拟生产300套活动板房支援灾区 2008-06-06
· 灾区产业再造中国企的作用 2008-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