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旱灾 叩问公共财政功利性投入导向
    2010-03-26    作者:鲍臻    来源:南方日报
    近日,我国西南地区遭遇百年一遇特大旱灾,受旱灾影响,重庆米价上扬,贵州出现囤积辣椒的现象。旱情不仅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而且为社会安定带来不稳定因素。温家宝总理视察旱情时表达了中央抗旱救灾的决心:我们一定能战胜这场旱灾。眼下全国上下总动员,相信战胜“这次”旱灾,让灾区人民有水喝、有饭吃并非难事。但从长远看,要缓解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影响而出现的愈演愈烈的旱情,还应有更长效的保障,特别是调整财政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机制。
  农田水利设施失修,可以说已经成为阻碍农业生产的一大顽疾。大江大河纵横交错的西南地区本是中国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旱灾一方面与当地复杂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有关,但另一方面,与积重难返的水利设施历史欠账也有着莫大关联。有媒体针对此次旱灾调查,遵义市是贵州水利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但目前全市14个县中有6个县城、202个乡镇和集镇不能正常供水,水利设施缺乏、老化和损坏严重的矛盾不断积累,造成严重工程性缺水难题。
  这一状况,实有似曾相识之感。事实上,这简直就是中国农村地区水利失修的缩影。如果这一情况得不到改变,体制性缺水的问题会使百年一遇的旱情更频繁,危害更巨大。
  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几乎每年都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但在现实中,却从未得到有效执行。大型水利工程的财政投入尚且可以得到保证,农村小水库、沟渠建设30年来很少进行全面整修。许多农村地区水利干部反映,各级财政对在农田水利方面的投入,近10年来几乎没有改变。
  农业是弱质产业,投资收益不高、投资回收期较长。引导民间资本或发挥乡村传统合作资源进行小水利维修建设是一条出路,但农业公共产品明显的外部性特点,决定了它的投资必须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
  农田水利建设是一项关乎农业长远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但由于它无法看到立竿见影的投资回报,不但民间资本不愿介入,就连公共财政也爱理不理。最近几年,农电改造投入极大,其中主要原因是电力系统改造有利于工业品下乡,可起到扩大内需的作用。国家四万亿投资,用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寥寥无几,追根溯源,主要原因还在于政府的投资导向出了问题。功利性的财政投入导向,混淆了公共财政的本质属性。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在于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应流向那些关系国计民生,但回报率低,民间资本不愿进入的领域,它本身并不承载或不只承载促进经济建设的功能。
  公共财政在农田水利上的欠账,直接后果是使农业生产出现系统性、根基性的缺陷。西南数省大旱是一记警钟,不知它能否成为扭转公共财政功利性投入导向的契机?
  相关稿件
· 西南旱灾不会对物价造成大冲击 2010-03-25
· 网友热议西南旱灾:水利建设欠账多 2010-03-24
· [关注]网友热议西南旱灾:水利建设欠账多 2010-03-24
· 保监会督导东北农业保险旱灾理赔工作 2009-09-24
· 特大旱灾肆虐内蒙古草原 2009-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