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盛宴加速京津冀一体化
    2008-08-27    本报记者:文婧 肖婧    来源:经济参考报

  奥运会的举办不仅带给北京一场以基础设施的更新完善为基础的现代化盛宴,而且一直以来“共识不少、呼声挺高、进展不快”的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也因此加速了数年,这已经成为目前经济学界的普遍共识。在珠三角、长三角经济圈正面临经济转型的今天,京津冀幸运地因此机缘被推至中国经济舞台的聚光灯下。
  “如果说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设施基础是北京奥运给中国留下的幸运儿,那么合力打造沿高速公路形成的产业带、借奥运东风加速京津冀产业和城市经济一体化,则应当提升到国家规划的高度来做。”北京大学中国体育研究中心主任陈少峰说。

  北京——城市现代化程度跻身国际前列

  “申办奥运会大大提升了北京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和环境研究中心城市经济室主任刘治彦说。如机场三期工程、地铁、重污染搬迁……这些经济、社会以及基础设施的发展是任何一个渴望跻身国际先列的现代化城市所必要的,北京利用奥运的契机加速了它们的进展。
  这几年,人们惊叹于北京环境的变化,不仅城变美、天变蓝、水碧绿,而且交通状况也大大改善。以轨道交通为例,2001年北京只有约54公里的地铁运营线路,在整个公共客运交通系统中的客运量分担率只有10%左右。2008年7月轨道交通总里程已达到200公里,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状况,提升了城市运行效率。令人瞩目的还是一些重点工程的建设:首都机场建设了世界上单体最大的T3航站楼,现在首都机场的可吞吐能力已经达到7600万人次,比以前翻一番,这样就为北京加速与国际的交流和合作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京津城际铁路通车,全程时间不到30分钟北京南站改造后成了亚洲最大的火车站。
  据北京市奥组委有关官员透露,自2001年以来,北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共投资约2800亿元。城市交通1782亿元,能源基础设施685亿元,水资源建设161亿元,城市环境建设172亿元。
  更重要的是,奥运场馆等基础设施不仅为北京留下了一份有形资产,更为今后的现代化城市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无形资产。陈少峰透露,拥有这些体育与接待设施的北京,现在有能力申办任何高水平的大型国际赛事。“除此以外,奥运会后大量现代化体育场馆也将为北京的旅游、体育、娱乐等现代都市产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如果能够加以有效利用和引导,城市经济将会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新的活力。”

  京津冀——时空距离缩短 制度联席紧密

  中国申奥成功后,一股基础设施建设热潮席卷了京津冀一带,京津高速公路、津蓟高速延长线、京津城际铁路等相继通车,加上正运行的京津塘高速公路、京沪高速公路正线、京冀高速公路,这些交通大动脉,将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省的有关城市距离拉近,时空距离缩短,三地的经济活动半径扩大,京津通勤圈、京津冀都市圈快速交通体系初步建成。奥运前夕,京津半小时高速城际铁路的通车将这股热潮拉向了高峰,就在人们为京津冀交通路网新面目拍手欢呼之时,一只无形制度联席之手,将这三地更紧密地握到了一起。
  在距北京56公里处河北境内的一个不起眼的小院里,由河北省委、省政府建立的“环京护城河”指挥部今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个指挥部建设了现代化的指挥调度综合系统,上联公安部指挥中心、河北省公安厅指挥中心、北戴河联合指挥中心,下通各设区市公安局指挥中心和26个公安检查站,实现了统一指挥、快速调度和多警种、跨区域合成作战,这也方便了京津冀三方公安系统通过召开联席会议、突发事件协作处置等形式加强相互之间的协作。京津冀大保卫、大勤务格局在奥运安保严格要求的促力下经过了实践检验,在制度上、技术上和操作上,更加严密和成熟。
  有关专家表示,北京奥运会工程和相关建设项目成为拉动“十一五”时期北京乃至津冀经济增长的驱动器。
  目前京津冀在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保护和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区域合作范围进一步扩大;在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控体系、动物防疫检疫与植物保护体系、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形成巩固、稳定的互利互惠的区域合作关系;在社会治安、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方面的合作正进一步改进、完善,形成能有效保障区域安全的统一的预警和防范合作体系。陈少峰表示,这些已成为构建京津冀都市经济圈布局的重要基础。

  三地卫星城市群、产业带——应从国家规划的高度着手考虑

  天津市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王天伟说,京津冀经济圈目前在基础设施、交通、水资源、能源、旅游、生态及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区域合作明显多于工业等产业合作,下一步,就将进入三地合力打造沿高速公路产业带,共同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金融、交通、物流、中介、旅游等服务领域进一步加强合作的时代。
  提起在公共交通背景下的城市群发展,人们不禁想到占日本经济2/3的东京-横滨卫星城市群,陈少峰表示,京津冀的发展规划更适合借鉴这一卫星城市群的发展道路,如在京津沿线建立产业带、高科技园区,发展可居住的卫星城等。他认为,京津冀经济圈目前只在布局上有了一定的前行,但这还远远不够。
  “消除行政壁垒,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初步形成有效衔接与合理配置的同时,构建起区域共同市场,实现资源要素的无障碍流动与深层次整合;与此同时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国有经济体制改革,使产业和企业层面的区域合作有实质性进展,可能是京津冀经济圈发展规划中需要考虑的较深层次问题。”赛迪顾问高级咨询师秦海林说。
  专家认为,未来京津冀一体化的过程中要重点解决三个问题。第一,明确京津冀经济圈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第二,从战略性调整京津冀经济圈区域产业空间布局和城镇空间布局出发,在共同利益明显的领域首先建立统一的区域市场环境和市场机制。第三,建立区域合作项目实施保障机制和制定相应制度,形成对参与区域合作各方的有效激励和约束力。
  记者了解到,国家发改委已经在“十一五”规划体系中嵌入了京津冀区域发展规划,三地应充分利用此次契机,使以上三个问题上升到规划层次。

  相关稿件
· 京津冀上网电价将上调 电厂亏损仍难扭转 2008-06-25
· 农业部:八成小麦已收 麦收重点转至京津冀 2008-06-16
· 《意见》解读:京津冀将建金融合作机制 2008-05-12
· 包头与京津冀签订300亿元合作合同 2008-04-28
· 京津冀菜价追踪 2008-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