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欲创“全国食品最安全城市”
打造从源头到终端的长效监管链
    2008-01-29    本报记者:修国华    来源:经济参考报

  山东省青岛市通过几年的努力,在食品种植养殖、加工、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打造了一条完整的食品安全防线。日前,青岛市明确提出要创建“全国食品最安全城市”。

“阳光食品工程”,打造集团消费食品安全“保护伞”

  由于集体食堂采购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质量鉴别能力,采购过程不透明,使一些劣质产品流入食堂,就餐者饮食安全受到威胁。为此,青岛市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着力点放在了集团消费上,在2003年12月实施了集团消费“阳光食品工程”,建立了网络服务平台,将各地优秀生产商、供应商汇集在一起,对食品原料实行政府、专家、需方事先审核、共同把关,及时向社会公示。在采购过程中,积极推广“阳光采购”,定期举行联合采购,公开招标、多方监督、结果公示,实现了采购透明化、公开化,避免了暗箱操作。
  “我每天都要登录‘阳光食品工程’网站,查询当日食品原料检测和质量等情况,监督采购行为,采购更规范了。”中国海洋大学后勤服务集团副总经理庄肃敬说。

三级监测体系,构筑“菜篮子”防波堤

  为保证农产品安全,1999年,青岛成立了菜篮子监督检测中心,先后投入2650万元,在全市建立了由监测中心、市区三大批发市场检测室、183家零售市场和消费单位和检测点组成的三级监测体系,从批发、零售到消费,对“菜篮子”商品层层抽检。2007年,青岛市对全市检测资源进行整合,拨付了1500万元专项资金,全市统一制定检测计划,统一分配检测任务,初步建立了统分结合、数据共享的食品安全监测体系,解决了检测资源分散、职能交叉等问题。
  在三级监测体系中,监测中心是“监控中心”、“调度中心”和“培训中心”,通过了国家实验室认可和省级计量认证,检测项目达到243个,为保障市民消费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青岛每天80%以上的蔬菜通过三大批发市场进入市区。针对批发市场监测量大、一般在夜间交易的特点,青岛市为每个批发市场配备了先进的大批量蔬菜定性速测仪,8名检测员每天对进入市场的每辆运输车进行全批次抽检。
  为避免经抽检不合格的蔬菜从其他渠道流入市民餐桌,青岛市发布了《关于加强市场蔬菜质量卫生安全管理的通告》,实施了不合格蔬菜协议销毁制度。

质量追溯系统,为食品贴上身份证

  在九联集团,记者看到,该企业生产的每件包装食品都有不同的身份证——条形码,消费者通过这个条形码,就可以查到所购买的产品来自哪个班次,原料产自哪个养殖基地。
  目前,青岛已在各大零售市场设立了自助查询终端,并在各大批发市场、重点零售市场和加工企业建立了视频监控网络,对重点环节的食品安全实行24小时全方位监控,重点食品实现了来源可查、流向可追、数量可计、质量可控,市民也能及时查询商品信息。
  青岛市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逐一登记造册,建立了全市统一的食品安全电子信用档案库和公共信息平台,对蔬菜等农产品实行了食品安全“红黄牌”管理制度,出现一次不合格,即亮出黄牌,追溯到源头,限制上市,两次不合格,该产品所在企业(产地)的同类产品将被清出青岛市场。市政府配套出台了食品安全有奖举报管理办法,加大了社会监督,企业诚信经营意识明显提高。
  强化源头治理,保障农村食品安全
  青岛市实施了高毒高残留农药定点经营制度,在全市规划设定了200个高毒高残留农药定点销售单位,实行统一挂牌经营和营销台账制,对高毒农药来源去向严格把关,基本解决了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规模化种植基地使用违禁限农药问题。
  在农村,青岛市建立了完善的三级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大力推进食品安全进农村,实现了食品安全无缝隙监管:县级政府抽调有关部门执法人员,成立了专门的食品安全综合执法机构,实行集中办公,定期巡查,重大案件及时查处;各乡镇设立了领导小组,配备1名专职食品安全监管员,每个村设立1名食品安全信息员。
  在即墨市,记者亲身感受到了这种“无缝隙”:打开即墨市食品安全网,全市大小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点全部在列,清楚地记载了每个点从业人员状况、何时获证、何时进货、产品产销量、来源和流向、违法记录等,信息每天更新,乡、村级监管员和信息员发挥了巨大作用。

奥运食品工程,着眼奥运,惠及百姓

  为保障2008奥帆赛食品安全,青岛市2004年就启动了“奥运食品工程”,制订了严密的《青岛市奥运食品供应安全保障规范》和配套齐全的奥运食品供应标准及工作流程。2007青岛国际帆船赛期间,青岛对供应帆船赛食品进行全批次监测,食品安全专家实行24小时全过程监督,确保了食品供应万无一失。
  按照“着眼奥运,惠及百姓”的思路,青岛市以保障奥帆赛食品安全为契机,不但建立了符合“奥帆赛”要求的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机制,也从根本上提升了食品安全水平。在青岛市蔬菜科技示范园,运用国际先进的技术和标准,专为奥帆赛引进的特种蔬菜已经批量上市,让普通百姓真正享受到了符合国际标准的放心食品。

小处入手,解决市民大问题

  2006年以来,“黑豆芽”在全国各地频频出现。青岛市在对豆芽市场进行清理整顿的同时,出台了豆芽地方标准,并由政府出面牵线,引导青岛福鸿蔬菜食品公司从日本引进了现代化的豆芽生产线,并积极扶持企业发展。该公司生产的“金丁香”牌放心豆芽一上市就受到了市民的追捧,市场占有率达85%以上,不但把小豆芽做成了大产业,也逐渐将“黑豆芽”挤出了市场。
  青岛市意识到,对于小作坊、小食品,仅仅依靠打击是不够的,还要疏导,实现“为有源头活水来”。为此,青岛市从具体品种入手,挖掘、扶持了一批具有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的食品店、小作坊,积极推广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培育优势品牌,并在各区市开设优秀地产食品专卖店,宣传推介这些品牌,通过市场行为,逐步取缔“黑作坊”,解决假冒伪劣年年打,打不尽、打不绝的问题。

应急处置体系,从容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

  青岛建立了食品安全危害分析与风险评估专家队伍,建立了科学、规范的危害评估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进一步增强了市政府食品安全预警分析能力,提高了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水平。
  2006年3月,青岛有市民使用农残超标黄瓜发生不良反应,市政府连夜通过电视、报纸、电台、短信等形式向市民发出了消费警示,在4小时内查清了“问题黄瓜”的来源、流向,封存了库存“问题黄瓜”,有效控制了局面,显示了市政府在食品安全突发事件中的应急处置能力。

创建“绿色消费社区”,培养成熟的消费者

  近几年,青岛开展了创建“绿色消费社区”活动,把绿色消费的宣传教育、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居民消费权益保护等内容融入社区的日常工作中,逐渐把食品安全监管重心延伸到社区,发动群众打了一场食品安全的“人民战争”。
  2007年9月,青岛市先后组织了“百姓如天”食品安全宣传教育、“食品安全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等活动,并通过电视、电台等媒体举办了“食品安全大家谈”、企业和区市长在线访谈,政府、企业、市民实现了互信、互助、互动。
  青岛市市长夏耕对记者坦言:“食品安全是我们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也是政府最基本的责任。如果我们连老百姓的食品安全问题都解决不了的话,我们这个社会和谐的基础在哪里?面对群众保证食品安全的呼声,我们各级政府有义务也有责任把这项工作抓起来,让人民放心。同时,青岛是一个品牌荟萃的城市,我们能造出享誉中外的家电、啤酒、纺织品,我们也一定能够使青岛成为全国食品最安全的城市。这是一块含金量最高,也是青岛人民最需要的品牌。当前食品安全的关键问题在于诚信的缺失。所以我们下一步要投入巨资,发展现代化农业,加大流通环节食品检测力度,决不让那些有毒有害的食品再危害老百姓的健康。现在青岛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对食品安全已经达成了共识,一起行动起来了。只要我们坚持常抓不懈,形成一整套长效机制,就一定能够实现‘食在青岛最安全’的目标。”

  相关稿件
· 青岛市未来三年将建12万平方米农民工公寓 2008-01-21
· 青岛奥帆中心演绎绿色节能典范 2008-01-18
· 青岛市立医院被确定为奥运定点医院 2008-01-11
· 青岛渐成山东半岛航空港 2008-01-04
· 奥运助推青岛入境游和国内游实现双突破 2008-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