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世纪以来,海洋资源的开发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海洋经济日益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山东半岛处于环渤海经济圈、黄海经济圈、东北亚经济圈,海洋产业总体规模在国内位居前列,区位、资源、科教、人才等优势突出,具备发展海洋经济的良好条件。近年来,山东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省情,发挥优势,提出了打造蓝色经济区的重大发展战略,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从实际情况看,推动蓝色经济区健康持续发展,形成区域增长极,需要进一步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集群化布局海洋优势产业。随着人们对海洋认识的加深、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细化,依托和利用海洋资源,将演化出越来越多新的产业分支。推动蓝色经济区健康持久发展,必须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合理规划、突出重点,打造一批海洋优势产业集聚区。经过努力,山东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等传统海洋产业已经具备了比较厚实的基础,深海资源开发、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源利用、海洋工程技术等新兴产业也已起步。应通过推进这些海洋特色产业的产品和技术升级,增强其产业竞争力;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港口资源等有利条件,充分发挥港口的枢纽作用,推动船舶、钢铁、石化、海化等产业以大型企业集团为龙头,向港口、沿海园区和产业带集聚,打造以临港工业为支柱、港口物流为特色的港口经济集群,形成带动全省经济蓬勃发展的龙头;促进海洋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特别是按照与制造业相匹配的要求,突出发展以金融保险、服务外包、创意设计等为重点的新兴服务业,提高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开辟海陆统筹联动新途径。把握海陆经济的内在联系,打破海陆分割的状况,坚持海陆统筹布局,推进海陆经济一体化发展。一是统筹发展海陆产业。把适宜临海发展的产业向沿海布局,同时把海洋产业链向内陆腹地延伸。二是统筹建设海陆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港口、铁路、公路、航空设施,建设内外通达的海陆空立体综合交通体系。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安全可靠的原则,推进蓝色经济区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搭建海陆联动平台。着力打造以青岛港为龙头,以日照港、烟台港为两翼,以半岛港口群为依托的现代化港口集群。三是统筹治理海陆环境。按照海洋环境容量确定陆源污染物排海总量,提升入海河流和沿海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同时,加强海洋污染治理,维护海洋生态平衡。四是统筹配置海陆生产要素,实现生产要素效益最大化。 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蓝色经济是开放型经济。推动蓝色经济区持续健康发展,区域协调与合作必不可少。就对外合作而言,应充分发挥与相毗邻的日韩经济互补性强、合作基础好的优势,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周边区域经济协作,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努力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就对内合作而言,应与天津滨海新区、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等环渤海开发战略结合起来考虑,避免重复建设。在此基础上,按照统一规划,充分发挥区域内各地的比较优势,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和谐发展。为此,可以建立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和城市联动机制,强化政府间协调;加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专业委员会建设,推进有关大项目、大工程的实施。 以现代科技引领和支撑产业发展。推动蓝色经济区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科技兴海,用现代海洋科学技术引领、支撑海洋产业发展。这就需要大力培养、合理使用科技人才,调整海洋科技结构,打造科技创新平台,真正把基础科学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产业优势、市场优势;积极推进科技创新资源整合,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以及企业研发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与科研教学单位组建技术创新联盟,加强协作与联合攻关,提高企业的集成创新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