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7月6日中行发行400亿元次级债之后,工行7月8日公告称,计划7月16日发行2009年次级债券第一期,发行总额350亿元。至此,今年以来商业银行次级债获准发行量接近2000亿元。 据中投证券研究所统计,2006年、2007年我国商业银行次级债发行规模均不超过400亿元,2008年猛增至736亿元。而今年以来,商业银行次级债总发行规模已经远远超过去年。
大银行忙“补血”
与去年相比,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加入,是今年以来次级债发行量井喷的主要原因。业内人士表示,新的资本充足率计算办法或将于年内实施,中、农、工、建、交等7家银行将首批试点实施,因此大银行发债积极性空前高涨。 据了解,除了农行今年5月已成功发行500亿元次级债以外,工行、建行、中行三大银行在2012年底前拟发行次级债共3000亿元。其中,工行是1000亿元;中行1200亿元;建行800亿元,加上此前建行于今年2月已发行400亿元次级债,共计1200亿元次级债。 另外,华夏银行、交通银行、浦发银行分别为100亿元、1100亿元和150亿元的发债计划已获股东大会通过,其他如兴业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等都有发行次级债或者其他债券的计划。从预案规模来看,2012年底以前,次级债的发行总额至少超过4300亿元元。 “过快的放贷规模使得资本充足率降低,发债补充资本金是银行惯常的做法。不过,不是所有银行都选择发债形式补充,因为还要考虑市场利率水平等其他因素。”安邦咨询银行分析师徐斌对记者表示,“不过很多时候银行得到资本金补充后,M1(狭义货币供应量)和M2(广义货币供应量)没有明显上升,只在银行间流动,就会产生流动性膨胀的隐忧。” 银监会人士对记者表示,金融危机爆发后,银监会加强对银行监管,除了总的资本充足水平要求外,更加强调内部资本构成和核心资本的构成。降低附属资本和债务资本的比例,提高资本质量,才能真正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目前,银行频发次级债来补充资本金,不能真正起到资本作用,更要股东出资来补充核心资本。 “由于利润增速可能滞后于风险资产规模的增速,如果一些银行只是将次级债作为提高自身资本充足率的工具,以应对信贷资产的过快扩张,银行的资本实力将面临下降的风险。”业内人士指出,“从长远来看,商业银行还是应该以增加利润、提升业务量的方式来彻底解决资本金不足的困局。”
交叉持有酝酿风险
有统计数据显示,目前银行业交叉持有次级债的规模约3000亿元。因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银行资金占据绝大部分,尤其次级债在市场上流通性很差,基本上都是银行间互相持有。因此银行间过度交叉持有次级债和混合债券,只是让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到形式上的要求,实则风险并没有稀释出去,存在潜在的系统性风险。 对于次级债的风险,监管部门也一直都在关注。银监会对于次级债的持有规模有严格的规定,商业银行持有其他银行发行的次级债和混合资本债总额不得超过其核心资本的20%,而且其风险权重高达100%。超过20%的部分要从资本内扣除,这些严格的措施,跟国际上基本一致。尽管不少银行为提升资本充足率而有着较强的发债冲动,但截至目前,尚无银行超越银监会规定的监管红线。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次级债是把“双刃剑”,银行不可能无限制地向市场“伸手”,“在通过发行次级债补充资本金应对资产过快扩张的同时,也必须考虑未来债务偿付问题以及可能出现的风险”。 虽然目前次级债大幅扩容的步伐已经无法阻挡,但如何合理使用次级债,平衡其中的利害关系,成为管理层和银行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探索如何防范和化解商业银行相互过度持有次级债所可能导致的风险成为当务之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