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举措相继出台,国家加快了农村金融的改革步伐,但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持续冲击和国内实体经济明显下滑,我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面临的市场风险加大。就目前农村金融如何应对金融危机,怎样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等问题,本报日前对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进行了专访。
目前对农村金融发展是机会
问:目前全球金融危机对农村金融体制产生哪些影响?我们该如何应对?
答:中国经济现在对外依存度非常高,因此,金融危机之下,中国经济自然受到了影响。但中国金融机构开放程度还不是特别大,所以金融危机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直接冲击并不是特别大,也不是特别明显,影响只是间接的。明年中国经济面临下行的压力,经济一旦受影响,农村金融体系将受到一些负面影响。农村金融取决于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如果我们的整体经济好,那农村金融机构是不会遇到太大的冲击。 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加大了政府支出和投入,总投资达4万亿元。中央财政投入1.18万亿元,而这1.18万亿元很大一部分要投入到民生工程以及农村地区,解决农村基础设施问题、农村教育问题、农村医疗问题等。通过政府的资金投入,来撬动社会资金,逐步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我觉得目前对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的发展是一个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政府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资金投入会带动社会资金向农村地区转移,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和金融发展的良性循环。
农村金融服务快速发展
问:近期,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工作受到普遍关注,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答: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农村问题,连续5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是讲“三农”问题,对农村金融也是一样的,每年的一号文件里专门有一段写农村金融。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农村金融体系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初步形成了适应“三农”发展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服务体系,支持着农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在农村地区,金融服务除了商业银行以外,还有保险、证券机构,包括其他一些民间小额贷款机构、担保机构等。从金融体系来说,种类已经比较齐全。2007年末,农村金融服务网点有12.4万个,应该说这个数量不少了。目前主要有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其中的主力军是农村信用社。到2007年末,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的农户覆盖率已经达到了33%。 近几年,农业保险在服务“三农”中的发展很突出。2007年中央财政首次对农业保险给予补贴,选择6省的5种主要农作物开展试点,对农业保险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6省主要农作物承保面积1.48亿亩,占试点地区播种面积的70%。 同时,生猪和能繁母猪保险成效明显,2007年全国共承保能繁母猪3070万头,超过全国存栏总量的60%。截至2007年底,保险业开办的“三农”保险险种达160余种,保险公司服务网点基本覆盖了全国乡村,仅中国人寿、太平洋人寿和平安人寿3家寿险公司在县域地区的机构总数就达4380多个,拥有农村网点16087个,网点延伸到全国大部分自然村,并培养了一大批农村保险从业人员。农业保险覆盖全国4980.85万农户,保险金额达到1126亿元;保费收入达到51.84亿元,同比增长514.95%。
降低涉农贷款风险
问:目前涉农贷款风险大补偿难,应该如何解决?
答:在农村地区开办金融业务,风险确实比较大。农民底子薄,一场天灾人祸,本来有还款能力的,一下子失去了还款能力。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觉得要系统考虑。 第一,增加政府的投入。有些政府该做的事情必须做,比如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和农民的医疗与社会保障问题。 第二,信用环境建设。信用问题有些原因是农民缺乏还款能力,而有一些原因是信用体系不完善,金融机构担心农民不能还款。这就需要增强彼此之间的信息沟通,减少信息成本或者降低交易费用,减少金融机构的风险。比如我们要推动信用环境建设使农村金融服务环境得以改善。 第三,是要建立分散信贷风险的机制。金融机构要加大产品创新的力度,金融部门要真正了解农民,不能光坐在办公室里,不了解农民,他们来贷款了,你肯定不放心,金融部门要研究开发的产品是不是符合农民的需求特点;此外,要建立农村担保机制,大力发展农业保险,鼓励各地建立地方财政支持金融创新、分散风险的平台。 现在民间资本很多,民间资本是解决农村地区资金需求的补充渠道。如何规范引导民间融资更多地支持“三农”发展,这也是我们将来可以做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