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类理财产品巨亏折射制度缺陷
    2008-10-24    作者:高改芳    来源:中国证券报

  2008年6月以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开始回落,国内挂钩商品类的理财产品都遭受了不同程度损失。不少挂钩商品类结构性理财产品以零收益提前清算,部分商业银行的相关理财产品出现严重浮亏。
  针对这种情况,业内专家日前指出,由于国内期货市场的不足,商业银行独立开发理财产品水平有限等原因,这类理财产品在化解市场风险方面能力相对薄弱,与国外同类型产品相比,收益率偏低,稳定性差。

理财产品成投资大宗商品主渠道

  统计显示,截至今年7月,各家商业银行共发行517只理财产品,其中通过商品指数和商品期货合约直接与实物商品挂钩的理财类产品有42种,约占国内理财产品总数的8%以上。
  基于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和监管、运营机构的现状,如果投资者希望从本轮国际初级大宗商品涨价中获利,那么投资这些结构性理财产品是一个重要投资渠道。
  西南财经大学博士马瑾介绍,上述商品类理财产品大部分是以信托方式挂钩的QDII型产品,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与国际商品挂钩:一是购买国际商品指数基金或直接购买商品指数合约,其中以购买国际商品指数基金最为常见,直接购买商品指数合约的理财产品只有荷兰银行开发的“CYD商品指数挂钩”、华夏银行开发的“慧盈9号——与商品指数挂钩”和中国银行开发的“汇聚宝”系列中的两种产品。二是选择某一种或几种商品期货作为投资对象,如交通银行“得利宝·丹青1号—黄金加油”选择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WTI)期货和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上市的黄金作为投资对象。挂钩国内商品期货市场的商品类理财产品目前只有交通银行推出的“浓青”系列。

国内市场基础薄弱成掣肘

  从公布的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收益情况看,在2007年到期的与商品挂钩的短期结构性理财产品几乎都取得了不俗的市场成绩。但在2008年6月以后,当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开始出现回落,不少挂钩商品类结构性理财产品以零收益提前清算,部分商业银行的相关理财产品则出现严重浮亏。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认为,除了宏观经济影响以外,造成国内商品类理财产品收益大幅下降的原因还有一些制度问题。
  首先,目前国内三家商品期货交易市场的交易种类并不完整,国内也没有一种商品期货指数,这就不利于大资金以买卖指数的方式对冲单种商品的特有风险,也不利于投资者对整个商品期货市场走势和趋势的理解。
  同时,国内能源类期货市场规模偏小,品种过于单一。而作为经济体系的基础产品和宏观经济形势的先行指标,国际能源类期货不仅是商品期货中交易量最大的品种,也是所有商品指数中权重最大的品种。国内金融机构的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模式,也限制了金融机构进入国内的商品期货市场。
  这就使得国内开发的商品类理财产品必须投资海外市场,增加了汇率风险。
  其次,国内开发的商品类理财产品基本都直接沿用或购买国外投资银行的成熟产品,这使得国内理财产品的成本高于国外同类理财产品。当收益下降时,这种差别会相当显著。
  再次,从资产管理的角度来看,国内开发的商品类理财产品以产品为导向,而不是以客户为导向,难以根据市场的变化,利用国外发达的金融市场和多样化的金融产品,随时调整操作策略,采用做多、做空和挂钩多种不同标的进行投资选择的方式回避和化解市场风险,一旦市场出现与预想不同的状况时,缺乏应变措施和方法。
  由于国内开发的商品类理财产品总体规模小、品种单一以及高度同质化,这类理财产品无法充分选择尽可能多的投资品种,进行投资组合,分散市场风险,对冲单个品种的特有风险,保障收益的稳定性。
  某期货业人士认为,要真正推进商品类理财产品在我国的发展,除了需要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外,完善国内商品期货市场更是客观的先决条件。

  相关稿件
· 连续降息催热债券类理财 专家提醒注意风险 2008-10-20
· 《北京居民理财指南》将出版 2008-10-20
· 理财专业人士:新国债,保守理财者的求稳之选 2008-10-20
· “双率”下调 百姓如何理财 2008-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