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理财产品:银行的无奈之举?
    2008-06-11    作者:徐海慧 黄晋    来源:国际金融报

  “慈善”和“理财产品”,这两个原本看上去没有什么关系的词,因为一场汶川大地震走到了一起,国内理财产品市场也由此多了一种理财产品。
  5月17日,建设银行推出首款慈善理财产品,将部分投资收益作为捐赠资金,在产品投资起始日以爱心投资者的个人名义全部捐赠给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用于四川抗震救灾。这款理财产品以“本金返还,收益捐赠”这一创新模式,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种新的表达爱心的方式。
  招行也紧随其后,于5月27日至6月2日紧急发售一款“金葵花安心回报爱心号之抗震救灾特别理财计划”。该理财计划到期后,除去支付给投资者的收益之外,招商银行管理理财本金实现的全部收益将捐赠至中华慈善总会用于抗震救灾。
  乍一看,“慈善”与“理财产品”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投资者既获得了投资收益,同时,也通过一种全新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心。然而,细究之下,却未必如此。

捐款何必绕此大弯?

  且以建行首推的这款慈善理财产品为例。
  该款产品为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起始购买金额为5万元,产品期限设为3个月,预期年化收益率为3.39%。其中,购买金额的8%。为捐赠资金,剩下的投资于央行票据,到期后客户获得本金和相应收益。
  假设投资者购买10万元该产品,实际理财天数为91天,根据该理财产品计划,投资者捐赠资金为10万元×8%。=800元,由建行于产品募集结束后2个工作日内代投资者捐赠。10万元扣除800元捐赠额之后剩下的资金作为投资本金,到期后投资者可收回投资资金及投资收益:(10万元-800)×(1+3.39%×91/365)≈100038.42元。
  而同样10万元,若存银行3个月定期,按目前3.33%利率计算,可得利息832.5元,扣除利息税后,实得利息790.88元。
  换句话说,如果投资者将10万元直接存银行,到期后所得利息收入捐出,与购买该理财产品只相差47.54元。
  “那我何必绕这么大个弯?直接捐800元出去好了。”当记者把这笔账算给一位IT 企业普通员工陈小姐听之后,她对记者说,“10万元对于普通工薪阶层也不算个小数目,牺牲3个月的流动性,所获得的收益,算上捐出的800元,也不过是838.42元,和存银行差不多,这样的理财产品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吸引力。”
  再看招行的慈善理财产品,其理财期限为7天,投资年收益率为1.71%,投资者到期获得的收益也是仅与7天通知存款相当。

一天之内,产品出笼?

  “是客户的提议促成了我们设计这款慈善理财产品。”建设银行总行相关部门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
  该人士告诉记者,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各界人士都通过各种渠道踊跃捐款,在此过程中,很多客户通过建行网点向灾区和慈善机构捐款汇款;同时,有不少客户还来电询问有无保本收益的产品,希望购买并将收益捐赠给四川灾区。
  记者获悉,面对广大客户的爱心需求,建行高端客户部、金融市场部、法律部仅用了短短一天的时间,即紧急设计出此款理财产品。
  虽然产品设计来源于客户的提议,推出产品的初衷和预期都很好,但是一天之内设计成型难掩其仓促、不尽完善之处。
  记者电话采访了一位购买了上述慈善理财产品的建行工作人员。“我周围的同事都买了。这不是银行内部的摊派,只是我个人的一点爱心。”她对记者说。
  据了解,建行的这款慈善理财产品,全国投资者共认购1亿多元。假设以起始购买金额5万元的两倍作为平均购买额,全国仅有1000多人购买了该产品,就这个销售量而言,只能说是乏善可陈。
  此外,关于招行“金葵花”慈善理财产品的认购情况,该行官方表示,“市民认购踊跃”。不过,记者实地询问招行上海分行五角场支行工作人员了解到,该支行较少有市民购买这一产品。“主要是因为投资起点比较高吧。”她解释道。

哗众取宠,实为无奈?

  “真正的大客户不会购买这样的产品。”一位业内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告诉记者,大客户通常会通过指定银行的财富管理或私人银行业务,来管理自己的特定资产,获得一个更高的收益。要捐赠的话,会采取直接捐赠的方式。这样一个与银行存款收益相当、捐出收益的慈善理财产品对他们不会有吸引力。
  那么,这样一种理财产品,在汶川大地震、举国献爱心的时机推出,是否有哗众取宠之嫌?
  “至少有‘误导’投资者之嫌,银行以支援灾后重建为名发行理财产品只是一个噱头。”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教授谈儒勇向记者表示,“不过,这也是商业银行的无奈之举。”
  他认为,在目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如果别家银行都做了,哪一家不做就会吃亏。况且,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企业表现不踊跃、不积极,会给企业形象和声誉带来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而利用好这次机会,则会无形地达到比平时做广告更好的效果。因此,商业银行仓促之间推出这样的产品虽不值得鼓励,但也可以理解。
  也有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银行作为一个商业机构,以“慈善”加“理财”作为一种营销模式,本身无可厚非。至于理财产品的收益多少,既然投资者购买是为了献爱心,是完全自愿的,就不会在意收益率偏低的问题。

  相关稿件
· 调查显示:城镇居民投资理财意愿趋于保守 2008-06-11
· 规范理财市场 银监会计划出新招 2008-06-05
· 国外理财经:德国人为啥不爱炒股 2008-06-04
· 理财专家提醒:新婚族理财先做“保险规划” 2008-06-02
· 中信银行向全国发行理财快车爱心计划产品 2008-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