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资助的贫困学生该不该用手机
    2007-10-08    白雪    来源:中国青年报

    在一项助学金申请的终选现场,评审老师们面对一厚摞申请表。他们谨慎地推算着每一张表背后那个家庭的窘况。要挑出“最应当捐助的学生”,任何一个细节,都有可能成为判断的依据。
    一位老师要在两张报名表中选择一个,她拿起其中一张,轻轻叹了口气:“留的是个手机号码嘛。”这位从事学生贷款工作多年的老师最后选择了表格上“联系方式”栏填着村口三叔家固定电话的申请学生。这名学生将在大学4年里,每年获得5000元助学金。

一个“贫困学生”的来信

    几个数字,一张资助申请表,拿起放下之间,评委们可能并没有想太多,而这个夏天,却牵动着对贫困生的所有议论——包括丑闻,还有心酸。
    一个去年申请到这项助学金的学生,给当年的评委写了一封信:
    我是一个时而内向,时而外向的人。在大学里,作为一名贫困学生,我有时感到自卑。我的心中一直有一个疑问,在学习生活中,贫困学生与其他学生是否有差异?
    在我们班里有12个贫困学生,买手机的占2/3。我自上大学起,就一直认为能买得起手机的,就不该属于贫困生吧。然而看着他们一个个都有了手机,我就疑惑,是我的想法该改改了,还是他们不诚实于学校、国家?
    在班里,也有别的贫困生,我留意过,当他们生活稍稍偏离传统意义上的“贫困学生生活标准”时,便会引来一些背后的议论纷纷。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手机、电脑已经在中国社会中比较熟悉了。而这些曾经称之为“奢侈品”的东西现在能不能可以让贫困学生触及到呢?
    其实,我也有自己的想法。我看着如今社会飞速发展,而我们的校区位于偏远的地区,信息比较封闭。获得必要的外界信息,如考研、就业信息,看社会动态、社会发展都是很必要的。这些也是个人成材,得到更大发展的有利条件。所以,我觉得拥有一台电脑就很好,很方便。并且,可以学一些对于以后工作有用的技术。我想了很久这个问题,觉得很有必要。但想想,自己是一个贫困生,心中不免遗憾和迷茫!
    信后,这位学生附了一则他在上大学之前看到的“大学生一定要理解的15件事”,当时他觉得“很有用”。但这些告诫,却给出了相反的“建议”——
    “不要买手机,首先在于在学校你确实没有那么多事情!其次是中国移动如何优惠,如何让利,它一个月也要从你身上赚个60元至70元,那够你吃一个星期食堂了吧!”“如果有电脑……配置不需要奔四3.0、内存512的。有个内存256的就够你用了,追求时尚你还没有资格!”

必需品?奢侈品?

    用手机,算不算时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哪些“资格”?
    今年开学,浙江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免费领取一部手机。该校学工部主任对媒体表示,手机已是通信必备品,学校的许多重要信息都是通过短信平台发送到学生手机里的,所以困难生也需要手机。
    但在有些人看来,手机仍和“贫困生”形象格格不入。小布(化名)毕业3年。至今她还对大学里的一个女生印象深刻:“她用一款三星翻盖手机,那时全班用手机的人还不到一半。”但学期末,她领到了6000元助学贷款。
    “不知道她怎么弄到资格证明的,”小布回忆说,“但同学们对她,有目共睹。”不久,校方就收到一封匿名信,里面有她的手机型号、衣服价格、甚至吃饭、小炒价格。很快,她被一个“一看就是贫困生”的女生顶替。
    清华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张春生表示,现在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绝不会“助人惟亲”。在该校,每位学生申请贷款,都要详细填写家庭经济状况,学校要打电话去当地核实。并且,他们对每位学生都有一次超过半小时的谈话。
    “我们随意问起他每月消费饭卡的额度,用什么牌子的香皂。大概就能对他的经济状况做出判断。”而且,辅导员、老师、同学都会提供侧面情况,进行监督。
    张同学入校起开始领取助学贷款。大二时,他曾买过一管长笛,花费50元。很快,就有人质疑,贫困生不是应当省吃俭用吗,为何买奢侈品?张私下表示:“我也是省吃俭用买的长笛,这是个人兴趣。难道家庭贫困,连兴趣也不配拥有吗?”
    张用了一位朋友“淘汰”的手机,他总是先开口申明原委。“虽然他们不说,但我知道很多人对我的手机有看法。”

“不必在乎周遭人们的看法”

    “在大学里,手机是必需品。”北京交通大学的学贷中心崔迎春老师解释,上课教室的变动、学校事项的安排,基本靠短信。有时她想通知学生来领取资助的钱,却找不到人,把钱搁在宿舍,又不放心。尤其同学们实习、找工作时,没有手机更是不行。
    中国传媒大学的李萍老师认为:现在手机差异很大,有三四千元的,也有一两百元只有基本功能的。因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还是一眼就能看出来,“每月话费也就一二十元。”
    7月8日中午11时39分,上述当年的申请助学金的那位同学发出了那封信,下午5时16分,收到信的评委给了他一封长长的回信。信中写道:
    我非常强烈地感觉,现在的大学,或者说现在的环境,不利于同学们特别是来自偏远地区的贫困学生在本科阶段打下知识的基础。太多的社会公益活动,太多的新鲜的东西,对你们来说……城里的孩子,有钱有权人家的孩子,同样贫困的同学,每一个人的每一个行为都带来冲击,这样不太容易安心读书上课。
    我觉得社会搞了一点“救济”,就把这资助事业当成媒体宣传的盛大表演,电视、报纸和某些企业造势活动实际上扭曲了被资助学生的心智,使他们不能按照正常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安排。这是让我非常不快的。
    从20年前我资助希望工程的孩子,又资助北京宏志班的学生,最后我不愿意读老师强迫他们写的信,那对他们来说是负担,老让这些学生有自卑或感恩的负担。所以,我不希望你沉沦在自卑中,把这些放到一边去吧,告诉自己“我没空想这些,我每一分钟都要学习知识用来武装自己”。
    你们20岁的年纪,大学生活是人生的黄金时代,遗憾的是,往往走出校门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要不要手机?要不要电脑?要不要交女朋友?都和有没有经济实力相关,根据你的收入,盘算一下够不够开支,是不是必要,就决定了,不必在乎周遭人们的看法。

  相关稿件
·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被较大程度低估 2007-09-26
· 戮力创新战贫困 2007-09-05
· 帮助贫困学生 河南省高校食堂饭菜价格稳定 2007-09-04
· 政府资助贫困学子上学 2007-09-03
· 亚洲:贫困率下降 富人收入增长快于穷人 2007-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