戮力创新战贫困
    2007-09-05    本报记者:周芙蓉    来源:经济参考报

  农村绝对贫困人口255万人、低收入贫困人口453万人,两者相加占全国贫困人口数的12.4%。这是贵州省截至2006年底的贫困人口数字。
  作为我国扶贫攻坚主战场,贵州不断探索扶贫开发新路子,创新机制,分类指导,整体推进,举全省之力向贫困宣战。

最贫困的瑶山乡越过了温饱线

  贵州省荔波县瑶山乡曾是贵州扶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瑶山乡党委书记周峰介绍说,全乡的扶贫攻坚,难在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和边远山区的瑶族同胞住房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吃粮难、喝水难。
  近几年,贵州省对像瑶山乡那样分布在瑶山等极贫地区的100个一类重点扶贫乡镇,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重点扶持:各类资金按照扶贫规划统筹安排,对易地移民搬迁资金、基本农田建设资金,划出资金总额的20%用于一类重点乡镇;对丧失劳动能力、又没有合法赡养人的贫困人口,实行定期救助,保证其基本生活;对严重缺乏师资的乡镇,由有关部门核定逐步增加教师编制等计划,给予重点倾斜。
  周峰介绍说,从八七扶贫攻坚至今,政府在瑶山的投入就达2000多万元,老百姓的基本吃粮问题解决了,茅草房正逐步消灭,人均纯收入达1319元。
  如今的瑶山,宽敞的道路直到家门口;茅草房变成了木结构的典型瑶居;许多村民办起了“农家乐”,民族文化吸收着许多国内外游客;摩托车、电话、电视不再是稀罕物。今年7月1日开始,全乡所有年纯收入低于700元的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全部被纳入低保范围,整体越过温饱线。

“三个基本”趟出扶贫开发新路子

  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贵州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扶贫开发工作路子。这条路子就是“三个三”:一是解决“三个基本问题”,即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贫困群众的基本增收门路、帮助贫困群众提高基本素质。二是采取“三类扶贫措施”,即对有生存条件的贫困群众,采取开发式扶贫,通过发展种养业增加收入;对生活在缺乏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地区的贫困群众,进行易地搬迁扶贫;对丧失劳动力的贫困群众,政府给予长期救助,并逐步过渡到农村低保。三是抓好“三项重点工作”,即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劳动力培训转移。
  实践证明,“三个三”的扶贫开发工作路子,符合贵州实际并卓有成效。在20年的时间里,贵州绝对贫困人口减少到255万,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下降到8.9%。
  尽管贵州的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贫困问题仍然是贵州发展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国家提出到2010年基本解决现有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贵州要实现这一目标,依然任重道远。

以创新机制冲刺最后的贫困堡垒

  贵州省省长林树森说:“要使现有贫困人口全部解决温饱,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扶贫开发思路,提高扶贫开发工作效率,要以更加有效的体制机制作为保障。”
  在投入机制方面,去年贵州从提高电价的收入增量中安排6500万元用于解决省内小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的资金不足问题;从煤炭价格调节基金中安排2.4亿元,对产煤地区贫困农民的生活用煤进行补助。这3.05亿元实际上都用在贫困群众的身上,相当于去年省级财政扶贫资金的四倍多。通过设立“净减少绝对贫困人口财政专户”等措施,今年贵州省级财政投入扶贫开发的资金超过七亿元,是去年的10倍。
  在市场机制方面,贵州省政府主要是统筹全省、制定政策、树立样板、筹措资金,尽量为地县解决贫困群众温饱问题提供更多的资源;同时,坚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接受市场的检验,依靠市场带动和发展壮大贫困地区种养业,并从市场上取得效益。
  在目标责任制方面,贵州地县各级政府把老百姓是否都有水喝、贫困群众温饱问题是否都得到了解决、学龄儿童少年是否都能接受义务教育、农民群众大病是否都能实行统筹医治、社会是否稳定、干群关系是否融洽等现实和基本问题放在首要位置,实行目标责任制,落实到人。

  相关稿件
· 青山绿水资源优 后发之势看贵州 2007-09-05
· 中铝贵州分公司治污用污有赚头 2007-08-28
· 贵州省为贫困县配置行政复议专用车 2007-08-13
· 贵州:职业危害企业仅一成职工进行体检[图] 2007-08-01
· 贵州省斥资100亿元解决农村饮水和农业灌溉 2007-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