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铝贵州分公司治污用污有赚头
自“产”污水不够用 还需从外引进厂
    2007-08-28    本报记者:王丽    来源:经济参考报

  铝工业是典型的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特别是生产中大量排放高浓度碱水造成水体和生物污染是个环保难题。可是当记者日前来到中国铝业贵州分公司污水“总排口”时,不仅没看见厂里的污水外排,反而发现抽水机正源源不断地把厂外河道内的生活污水抽进厂区水渠。
  “污染大户”为何还要引污水进厂?公司环保科科长邓帮庆的解说,化解了记者的疑惑。原来,这些偏酸性的生活污水将被加入污水处理系统,与偏碱性的工业废水进行同步处理,所产生的“再生水”又将全部用于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依托自主创新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和科学、严格的管理制度,中铝贵州分公司成为全国铝工业首家全部实现污水“零排放”的企业。

“污染大户”日子难过大力治污别无选择

  “别看现在这条小河成了企业的新水源,以前它却是厂地矛盾不断升级的‘导火索’。”邓帮庆指着厂外的洗马河对记者说,以前企业生产中产生的大量工业污水及含碱废水就从这里外排,造成周围农田及地处下游的洗马河、麦架河、猫跳河流域等四个乡镇16个村不同程度污染,庄稼被烧毁,耕田的农民脚被灼伤,下游水电站无法正常运转,厂地关系陷入僵局,企业发展难以为继。
  公司副总经理柳健康说,铝工业废水主要为氧化铝厂生产排放的含碱废水,热电锅炉排放的灰渣水,电解铝及碳素制品生产排放的含油、氟废水和厂区生活污水等。作为我国特大型铝联合企业,中国铝业贵州分公司日排污水量惊人。
  柳健康说,铝工业企业又是耗水大户,20世纪60年代企业建成时设计了日提水能力10万吨的供水系统,但10年前就已经达到了饱和状态。由于耗水量迅速增加,水源地百花湖水位频繁告急,甚至临近死水位,给居民生活和企业生产造成严重威胁。
  种种状况,把中国铝业贵州分公司逼上了下大力气治污这条道。

技术魔杖点石成金“包袱”变身宝贵资源

  “‘技术+管理’,污水就能变‘包袱’为财富。”中铝贵州分公司总经理常顺清说,从1997年开始,中铝贵州分公司开始集中对废水“零排放”技术进行技术攻关,对原有的污水处理系统进行集中改造。企业管理理念的转变和治污技术突破,如同一根点石成金的魔杖,让昔日浊臭逼人的废弃污水,变成抢手的资源和滚滚财源。
  在中铝贵州分公司开阔的厂区内,氧化铝厂、电解铝厂、碳素制品厂、热电铝厂等各种不同工艺流程中所产生的废水,都通过管道汇集到污水处理厂,各种废水在两个巨大的污水处理池中混合处理后,摇身一变为各项指标良好的“再生水”,又经管道被回送到各个生产环节循环使用。
  柳健康说,在他们企业,污水处理绝不仅是为了达标排放,而是让“再生水”回流到诸多生产流程中再次使用,这其间运用了一批他们自主创新的污水处理技术。如他们集中解决了氧化铝生产中废渣“污泥”的处理技术,“应用高效纤维过滤器专利技术”同时申请了中国专利和美国专利,还有通过管道输送将热电厂产生的酸性废水和氧化铝生产产生的碱性废水进行中和处理等技术,使处理后的“再生水”成为合格的企业生产用水。
  此外,企业自主开发的将真空泵使用后的“再生水”用于洗涤氢氧化铝技术成为国内首创,成为铝工业再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突破。公司还创造性地将固废“赤泥”同步进行蒸发回水处理,又从赤泥附液中“抠”回大量生产所需的碱。
  循环水补水、设备冷却用水、厕所冲洗用水,在厂区内采访,记者发现每个生产车间,甚至行政、后勤部门,随时随地可见“再生水”用水点。柳健康说,去年公司“再生水”回用总量已达1224万吨。先进高效的污水处理能力,不仅吞下公司自身产生的全部污水,从2003年开始,每年还要从洗马河抽取55万吨生活污水处理使用,让企业和社会两相得益。

治污不是“赔钱买卖”节支增收苦尽甘来

  为了实现污水“零排放”目标,中铝贵州分公司近几年先后投入的治污资金已达3500多万元,但公司总经理常顺清给记者算的一笔经济和效益收支账却证明,节能减排投入绝不是“赔钱的买卖”。
  首先,污水处理使企业用水总量大幅下降。1997年至2006年的10年间,企业氧化铝和铝锭产量成倍增长,但年用水总量却从2475万吨下降到1094万吨,吨氧化铝新水耗也从19.27吨下降到3.33吨。
  其次,实现污水“零排放”后,中铝贵州分公司每年可节约耗新水费用369万元;通过同步回收废水中的碱每年可节约碱费用547.8万元。
  第三,由于污水不再外排,按国家现行收费标准计算,企业每年可节约排污费、居民生活污水处理费和农赔费等2530.8万元。
  总体测算下来,环保总投资为3500万元,每年运行费用为525.6万元,综合经济效益可达每年2900多万元,两年就可收回全部投资。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