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誉评级日前发表报告称,尽管信用风险依然是威胁中国银行业安全性和稳健性的主要因素,但目前银行业和政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能力应对可能出现的资产质量问题。 惠誉评级指出,资产质量各指标在过去五年取得了显著进步,同时,中国各银行有史以来第一次拥有了一定的独立财务手段,可用于吸收资产质量的大幅变动造成的影响,尽管目前这些手段的效力仍然一般。 惠誉评级驻北京的金融机构评级部董事朱夏莲女士称,“虽然信用损失敞口规模仍然较大,但从机构和国家的角度来看,可控制性越来越强。中国各银行的贷款损失拨备增加和资本金实力的大幅提升加强了机构用于吸收信用损失的资源,与此同时,政府的财务状况也显著增强。” 惠誉指出,过去银行在接近破产的临界点时,能够承受的不良贷款水平远低于其实际不良贷款水平,说明过去银行系统资不抵债的程度很严重。然而现在,情况完全发生了改变:中国银行业的实际不良贷款降到了上述的临界点之下。 尽管如此,考虑到影响资产质量问题的若干因素仍然存在,惠誉对中国目前的信贷环境仍然保持谨慎。这些因素包括:一直以来关于会计和信息披露(银行和借款人)的问题,缺乏经过专门训练的、富有经验的信贷专员,腐败的普遍性以及未完全改革的风险管理操作。惠誉还强调中国正处于经济强劲的上行期,因此最近几年收集的不良贷款数据几乎无法反映经济状况变差时将发生的情况。由于该类数据的偏差,惠誉认为中国银行业可能低估了未来潜在的信贷损失,惠誉对此保持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