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夏初,连连喜讯给沈阳抹上道道亮色。
中国国际机床展上,沈阳机床集团独领风骚:15种“拳头产品”齐刷刷亮相,两台“五轴联动”的加工中心更被誉为中国自主品牌的代表作。 沈阳鼓风机集团与中石化天津分公司签订合同,为其设计生产100万吨/年乙烯装置裂解气压缩机组,我国大型装置国产化又迈了一大步。 武汉长江隧道工程中,北方重工沈重生产的两台泥水平衡盾构机正大展身手,我国盾构机市场从此不再是外国人的天下。 “沈阳制造”正一扫“老工业基地”的低迷萧条,重现辉煌。 曾几何时,还有人怀疑沈阳能否“工业立市”。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以来,“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的战略定位,沈阳人的第二次创业,让沈阳这个工业巨人重新挺起了脊梁。
激活:“东搬西建”走出“铁西经验”
沈阳市素有“共和国装备部”之称,铁西区被称为“东方鲁尔”,是装备制造业聚集区:这里诞生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很多个第一,培育了数十万产业工人。最兴盛时期,早晚上下班时北二马路上红灯亮起,自行车能排出几里长。而经济转轨过程中,铁西区40万产业工人有13万人下岗,铁西被戏称为“全国最大的度假村”。 2002年以前,铁西争取了国家改造资金300多亿元,却陷入了“搞技术改造找死、不搞技术改造等死”的怪圈。冗员、债务、企业办社会“三座大山”之下,沈阳装备制造业依然不振。企业蕴藏的巨大潜能,像石油、煤炭一样埋在地下。 穷则思变。2002年6月18日,沈阳老工业基地改造迎来拐点:沈阳市委、市政府决定,毗邻的铁西区和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合署办公,市内企业“东搬西建”进入开发区。利用老城区和开发区之间的级差地租,企业获得了消化历史成本和重生的机会:沈阳机床集团“将原有企业的‘壳’打碎,放在一个锅里搅和后,再按生产布局需要一勺勺舀了出来。”——下属的三个企业原本划地而治,正是利用旧厂区置换的18亿元搞易地重建,沈阳机床集团得以进行彻底的专业化重组、生产流程再造、技术改造升级和企业信息化建设。 至今,沈阳206户企业陆续从老城区撤离,涉及几十万企业职工和上百万家属。利用土地置换筹集的120亿元资金,沈阳装备制造业得以卸下包袱轻装前进。2006年,新铁西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840亿元,相当于2002年沈阳市的工业总量。 如今,在铁西新区的基础上,一个面积350平方公里的“沈西工业走廊”已经启动。以先进装备制造业为龙头,预计到2010年,“走廊”将实现产值1500亿元。
在搬与建的运动战中,铁西区也实现了产业布局调整和城市功能再造。“亏损一条街”北二马路变身时尚的“汽车4S店一条街”;大型商贸企业进驻铁西区,第一家五星级酒店拔地而起;数百根烟囱被扒掉,簇新的居民楼盘建起来。“壮二活三”的产业政策和政府兜底的措施,让铁西人只要不挑不拣,都能找到工作。 “东搬西建”,为沈阳装备制造业振兴拓展了空间,激活了全盘。
提升:冲破旧的机制、体制束缚
沈阳市委书记陈政高认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根本上要靠机制、体制创新。 抬眼望不到边的沈阳机床新厂区里,橙红色厂房熠熠生辉,一台台挂牌生产的中高档数控机床正在组装,好一派繁忙景象。而上世纪末,“机床之乡”沈阳的机床企业或是破产,或是挣扎在死亡线上。 2001年,沈阳机床集团向人事、用工、分配制度挥起手术刀,总部机构被压缩一半,所属企业比照执行。改革让老国企焕发青春,“十五”期间,沈阳机床年均增长50%,2006年实现产值80亿元,是6年前的9倍,跻身世界十大机床厂。 有“中国变压器技术之源”美誉的沈阳变压器厂,现在加上了“特变电工”几个字。2003年底,名不见经传的新疆特变电工入主沈变,民营机制的引入,让沈变第一年就甩掉了亏损的帽子,产值和销售收入翻了两番还多。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叶军坦言,并购的目的在于发展企业,而非买断一个加工基地。特变电工将集团采购中心和培训学院设在了沈阳,沈变的所有工程师和营销人员全部留任。 2005年起,沈阳对24户重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资产总额和职工人数分别占全市国企的七成和五成。这次改革在沈阳历史上最具攻坚意义:改革对象是大型骨干工业企业,都是历史悠久、技术力量雄厚、处在高速发展期、在国内外有较强的竞争力的“靓女”。 “改革是通过吸引战略投资者,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解决企业长远的发展问题。”沈阳市副市长王英说。 沈阳市国资委为此确定“择偶标准”:要有技术、市场、管理经验、主导产品和资金,更重要的是要有责任心,把企业做大做强。目前,22户重点企业已基本完成股份制改革。
超越:从“沈阳制造”跨进“沈阳智造”
产品技术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一度是沈阳许多工业产品的通病,被形容为“傻大黑粗”。如今,沈阳众多企业正在坚持走技术创新之路,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提高“智造”水平! 沈鼓自主研发的空气压缩分离装置,打破了发达国家对我国石化等市场30年的垄断。压缩机组是乙烯装置的心脏设备,上世纪70年代,沈鼓就从意大利引进了压缩机技术,但核心技术多少钱都买不来!沈鼓把主攻方向转到了二次开发和全方位自主创新:将销售收入3%—5%用于技术开发,培育创新型人才队伍,享誉全国的“五朵金花”脱颖而出。在沈鼓,每年的资金计划都是固定的,唯独技术开发和员工培训费用上不封顶。 从40万吨到64万吨,再到百万吨,沈鼓趟出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目前,沈鼓的大型乙烯装置生产能力及业绩,堪与西门子、三菱、GE等世界大公司比肩! 从2003年开始,国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施行了系列财税扶持政策,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创新。辽宁省也设立了专项工业发展基金和科技创新基金。近年来,沈阳市本级每年都设立10亿元的工业发展资金,其中4亿用于重大装备国产化,还拿出4亿元的科技三项经费,支持重大科技攻关。 春风拂得百花开,“沈阳制造”中自主创新异彩纷呈。外来民营企业三一重型装备公司轰隆隆的厂房里,大块头的采煤掘进机让人眼睛一亮,其全自动掘进机等五种产品均属国内首创。2006年底,沈变生产的我国单台容量最大的单相变压器用于美国国家电网,在质量、噪声等参数上都好于美国产品。去年,华晨集团与德国HSO公司签订了15.8万辆中华轿车的出口协议,中国汽车首次大规模登陆发达国家市场。 装备被称为“工作母机”,从“制造”到“智造”的跨越中,沈阳装备正在装备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