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并购:抄底容易整合难
    2009-03-10        来源:国际金融报

资料图片

  回顾近年来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之旅,却总是伴随着政策壁垒、投资失败的阴影。正在进行的全国两会上,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对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进行了“会诊”,为“走出去”出谋划策。

海外投资磕磕绊绊

  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并购市场的交易值上涨36%,达到1670亿美元。中国占据了全球并购案的6.9%,较2007年增长一倍。另外,国内企业的海外并购值较2007年同期增长74%,达到了490亿美元。
  但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的路上却总是磕磕绊绊。从TCL吞下汤姆逊后的消化不良,到上汽收购双龙后的尾大不掉;从中海油收购尤尼科的功败垂成,到平安并购富通后的巨额亏损。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金融学教授黄泽民指出,跨国并购与国内资产重组不同,其背后是瞬息万变的国际经济形势和资产所在国复杂的政策、法律、文化环境,如果企业事先不做好充分准备、准确判断,而是急功近利,带着一种抄底的心态参与海外投资,不仅无法从海外并购中获得利益,相反还有可能让自己陷入陷阱中。

抄底容易整合难

  “一个企业在海外并购要成功,决不能是抱着一种抄底的心态,说现在便宜,不管什么都去买,这样风险是非常大的。”全国政协委员、摩根大通中国首席执行官方方说。
  国际金融危机令许多海外知名企业的资产在短时间内迅速缩水,价格的吸引力让很多资本充足、财务健康的中国企业心动。但一些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提醒,海外并购,绝不仅是见低抄底的资本博弈。
  全国人大代表、三一重工总经理向文波特别提醒:“现在收购企业可能很便宜,机会也很好,但我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是,我们有没有能力把这个收购的企业整合好?如果金融危机持续两年或者是三年,可能这个收购的企业拿在手里就是巨额的亏损,我们有没有能力承担这种巨额的亏损?”

中国企业遭遇“冲动的惩罚”

  相对于缓慢的产品出口模式,海外并购见效快、影响大。而且,并购可以利用股权的杠杆效应,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方方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环境下,全球很多经济体资本市场的银根趋紧,而中国的银行资本充足率比较好,加上中国外汇很多,人民币汇率坚挺,资本成本低,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具有相对优势,相应地,也容易造成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较冲动。”
  然而冲动从来都不是理性的投资态度。回顾近几年中国几起大规模的海外并购,大多经历了最初的声势浩大,中间的几经坎坷后,最终黯然收场。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稻葵说,我们一些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时过多考虑的是价格因素,缺乏对自身管理能力的评估和对企业长远战略的规划。“自己的事都还没管好,怎么去管别人的事?”
  “缺乏清晰的战略思考,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即便占有相对的优势,中国企业也很难在海外投资中获得成功。”方方说。

海外并购要有战略定位

  对于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李稻葵认为:“简单地收购制造业、收购工厂并非理智之举。”要想真正在海外并购中获得利益,应该把收购品牌、技术、渠道、资源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李稻葵指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均资源占有量很低的国家,并购海外的资源类企业目前已经到了物有所值的阶段。
  方方建议希望“走出去”的中国企业,第一要有非常清晰的战略思考。其次要有人才储备,要有很好的企业管理方面的准备,要有组织架构上的一些准备。第三,中国企业要善用各类专业机构。(据新华社报道)

  相关稿件
· 中国企业家与普华永道专家探寻企业并购良方 2009-03-03
· 业内人士:企业步入并购重组及联合活跃期 2009-03-03
·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大踏步前进” 2009-03-02
· 深发展否定并购传闻 2009-02-26
· 国有企业新一轮并购重组大潮来临 2009-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