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信用评级中的国家管理能力分析
    2010-07-11        来源: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

文章索引

一、国家管理能力在大公国家信用评级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国家管理能力分析的总体思路
三、对国家管理能力部分次级要素的具体分析
四、大公国家信用评级方法与国际主要同类评级方法的比较

  三、对国家管理能力部分次级要素的具体分析

  (一)国家发展战略
  国家发展战略是指中央政府为实现国家利益和目标而对发展和运用国家力量所作的全局性、长远性谋划。一国所奉行的宏观战略从长期看必将对该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法律和制度产生深远影响,并通过具体制度影响经济发展的绩效。在国家管理能力分析中首先研究国家发展战略,就是判断一国政府制定符合本国核心利益和最大利益、促进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宏观战略的能力。一国国力、国情难以选择,发展战略却可完善。对一个国家来说,国家发展战略正确与否是国家管理者执政能力高低的首要标志,对国家信用评级具有前瞻性和导向性作用。
  例如美国政府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大萧条发生后,宏观战略发生明显转向,民主党人富兰克林?罗斯福开始实行以政府干预经济和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为主的“新政”,奉行凯恩斯主义和福利国家观念,替代了其前任胡佛总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引起了国家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一系列的立法调整。该宏观政策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当时出现的经济结构性危机久治不愈的情况下,美国政府决定放弃凯恩斯主义,改采新自由主义宏观战略,美国在政治、经济、社会各领域的相关政策和情势逐渐发生了显著改变。这个战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时困扰美国经济的滞涨问题,实现了经济复苏和增长,但也埋下了金融安全的隐患,对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再从全世界来看,中心国家所奉行的发展战略对于外围国家的发展路径和经济表现将产生重大影响。七十年代末以美国、英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开始了向新自由主义的转向,同时也向全球推广集中体现新自由主义政策主张的“华盛顿共识”,把它作为中心国家为外围国家开出的宏观政策药方。大约有一百个左右的发展中国家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华盛顿共识”性质的调整计划,从而形成了整个世界范围的新自由主义改革浪潮。这在政治上的反映是第三次民主化浪潮的出现,在经济和金融方面则主要表现为国有企业私有化和大规模对外开放。从而导致这些国家经济的对外依赖性加剧,经济脆弱性明显,经济和金融危机时有发生。
  鉴于国家发展战略的复杂性,从国家信用评级的目的出发,对它的分析要有所侧重。从静态看,应重点关注总体战略目标和与经济发展有关的领域战略目标;从动态看,应重点关注本届政府的宏观政策。总体战略目标决定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它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制约着国家未来的走向甚至安危,对于经济发展的潜在能力将产生全面的影响,是研究的重点。对总体战略目标的分析不仅要分析战略的内容,还要分析战略步骤、战略布局,不仅要分析该战略在当前的表现,还要分析其产生的国际国内背景及其演进情况。同时要关注作为战略体系重要部分的几个领域战略目标,它们是:经济战略、政治战略和科技文化战略。通常经济战略是一国战略体系的核心与基础,是与一国未来经济增长具有直接关系的战略领域;政治战略作用于或服务于经济战略,是经济战略能否实现的制度性影响因素;科技文化战略与经济发展的路径、潜力密切相关,也应予以关注。在考察一国长期宏观战略时,也要关注近期战略——本届政府的宏观政策。本届政府的政策常立足于长期战略之上,体现本届政府的具体施政纲领和纠偏能力,它同样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并将对近期的经济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在西方发达国家,一国的长期发展战略可能并不完全清晰,本届政府的宏观政策就成为研究重点。
  在国家发展战略的分析过程中要贯彻辨证分析的原则。辨证分析是指对发展战略的分析要因时因地制宜,要了解该国制约经济发展的特有情况,从该国实际出发分析战略实现的可能性,其效果如何。这就要求分析师不能仅仅看到表面和局部的情况,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即使是内容相似的发展战略,也会因国情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效果。需要指出的是,对国家发展战略的辨证分析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上各国秉承的发展战略其核心特征和主要效果在岁月的检验面前已经交上不少答卷,这成为我们进行实证研究的扎实基础。
  (二)政府治理水平
  政府治理水平的分析是对国家发展战略的保障因素分析之一。这部分紧紧围绕中央政府的治理水平能否并在多大程度上保障国家发展战略的实现这个目的展开。这里所指的治理水平仅考察政府的执行力,不包括对决策力的判断,因此是对政府的权力运行特征和运行效果能否保障国家发展战略实现的程序性因素分析。
  对政府治理水平的判断,主要分三个层次展开,它们是: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政府的有效性、中央政府的动员能力。其中前两个层次分析常规情况下政府保障国家发展战略实现的能力,后一个层次评价当发生危机事件时,中央政府是否有能力调动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应对挑战,渡过难关,保证国家发展战略的实现。
  首先要考察中央政府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政策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是国家形成政治、经济和社会秩序的前提,合理的秩序提高了人们对未来的预见能力,便于政府和民众从长远的角度规划未来发展,对经济长期持续增长具有显而易见的积极作用。考察政策稳定性的基础是判断一国政局的稳定性;其次针对不同的政体,判断该国影响政策稳定的因素有哪些,例如在三权分立的国家,考察立法、行政和司法机构之间的一致性和协调性,考察不同政党的政策差异性、政党刚性程度等;在权力集中度较高的国家考察领导更替方式是否常态化、军队在政治中的影响力如何、民众的政治认同等。考察政策是否具有连续性要判断中央政府主观上改变现有战略和政策的可能性多大,为此要评价是否存在战略调整的必要性,例如当前战略的实施效果如何,民众对该政府和相关政策的支持度,本届政府人事上的变动等。
  接着分析政府的有效性。政府的有效性是指政府的各分支机构恪尽职守,确保宏观战略和政策最大限度实现的能力。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既是宏观政策的制定者也是主要的执行者,它们能否有效地履行职责是国家宏观战略实现的关键一环。对政府有效性的分析首先涉及的是标准问题,即什么样的政府是有效的政府,是否存在一个统一的标准对此做出判断。大公认为国情不同,政府的宏观战略不同,民众的政治诉求不同,政府有效性的判断标准便应存在差异。在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公民社会相对发达,人们的政治主张趋于多元化,政府治理只能反映这种社会现实,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度和政治透明度,才能有效地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相对增长;但是对规则的过分强调容易导致政治僵化,广泛的政治参与有可能降低政府的决策效率,使政府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应对能力下降。在转型经济或新兴市场国家,改革或快速发展使人们的利益关系急剧变化,社会动荡因素增多,人们对政府治理水平的要求则侧重于政府要有强有力的手段保持政局稳定、社会稳定,针对现实问题果断出台应对措施,执行有力,以保障经济增长的速度并逐步实现收入的相对公平分配;这种情况下,政治参与越广泛,民主化程度越高,政策制定的难度就越大,过程越缓慢甚至出现社会动乱;这类国家的政治参与度和透明度、产权保护程度等指标要退居次要地位;它们在治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府决策出现失误的代价可能会更大,法律不够健全和执行环境较差增加了经济发展的成本。因此大公认为对于政府有效性的考察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针对性,要根据各国历史、文化和国情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有所侧重地考察下列指标中的一部分,并且综合各类优劣势做出全面评价:立法的科学性和效率、法律的统一和健全程度、行政效率、公务人员的素质、政府监管水平、公众参与度、透明度、司法的公平度与效率等。其中前两个指标主要用于对立法机构的考察;中间五个指标主要用于对行政机构的考察;最后一个指标主要用于对司法机构的考察。
  最后判断中央政府的动员能力。中央政府的动员能力考察中央政府在面对重大情况或危机事件时,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应对挑战的能力,其中重点考虑的是政府在经济动荡,或出现偿债风险时整合全社会的力量应对危机,调动各种社会资源稳定经济、保证国家信用的能力。国家的凝聚力和高度的政治认同是中央政府具有较强动员能力的基础,执政党自身的组织深化程度、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特别是中央政府在财政和人事上对地方的制约能力则是中央政府动员能力的组织保障。
  (三)国内安全状况
  国内安全状况分析是对国家发展战略的保障因素分析之二。良好的国家安全环境保障国家发展战略的实现,国家发生安全事件对主权信用的直接影响是造成政府的安全支出大量增加,还款能力降低;间接影响是破坏社会稳定,暗淡经济发展前景。
  在影响政府管理能力的四个要素中,国内安全状况既考察中央政府的政策措施对国内安全的影响,又关注影响国内安全的客观因素,因此是从主客观因素相结合的角度分析中央政府的管理能力。首先当前世界各国的国内安全问题经常与民族、种族、宗教信仰和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纠缠在一起,表现为不同民族、种族和宗教信仰者和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或文化冲突,各国长期积累的各类社会矛盾具有现实性,历史性,这是影响国内安全的客观因素;但是不容否认,一些国家中央政府的经济发展政策、民族、种族、宗教、区域政策失当加剧了矛盾,推动了国内安全形势的恶化,所以国内安全状况的严重恶化其根本原因仍然是一个发展问题,是发展不平衡、财富分配不均的结果,民族、种族和宗教矛盾的突然爆发常常是这种深层次矛盾的载体。在一些国家发生的安全事件中,由来自国外势力制造的恐怖主义事件,则主要是在世界范围内发展不平衡,经济和政治秩序不公正的反应。因此对国内安全状况的分析是主客观因素相结合的分析领域,一方面要分析中央政府的各项政策主张是否有利于各类社会矛盾的缓和,促进普遍的福利增长,另一方面分析影响国内安全的各类客观因素,由此对一国的国内安全状况及其未来发展趋势做出的判断。
  影响国内安全状况的因素既包括传统安全因素也包括非传统安全因素,要从影响经济增长进而影响主权信用的角度有所侧重地分析。在传统安全因素中,内战、社会冲突和动乱对主权信用的影响明显,社会治安状况次之。在非传统安全因素中,频繁发生的恐怖主义事件影响较明显,自然灾害、传染性疾病等公共突发事件的影响次之。对经济安全和金融安全的分析分别放在经济实力和金融实力部分。
  (四)国际关系
  对国际关系的分析是对国家发展战略的保障因素分析之三。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各个主权国家之间的联系和影响愈发紧密,国际层面的因素已经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从而也影响了政府的偿债能力。当采取强制方法解决国际争端的严重情势出现时,如禁运、封锁、对外战争等,则可能由于严重影响社会安定、阻碍经济发展和增加财政负担从而对主权信用产生显著影响,常态下的国际关系也会从国际安全、国际政治、国际经济诸方面加强或削弱一国的主权信用。
  对国际关系的分析主要在三个层次上展开,首先分析一国的国际战略;然后分析该国在区域层面的国际关系;最后分析该国在全球层面的国际关系。对国际关系的分析也是主客观因素相结合的分析领域,对一国国际战略的分析侧重考察中央政府的外交政策和外交能力,对两个层面国际关系的分析既考察国际战略的执行效果,也关注该国开拓国际空间的外部条件约束,在主客观因素全面考察的前提下,对该国的国际关系做出全面判断,从而也就对保障国家发展战略实现的外部因素做出了基本判断。
  对国际战略的分析是国际关系分析的前提。国际战略是主权国家在对外关系领域较长时期内所奉行的具有整体性、纲领性的主张,反映了该国的国际观、对外利益和外交谋划,决定了该国在处理地区和世界事务时的基本观点和态度,对该国的国际关系形势起主导性作用。
  一国国际关系的区域层面主要关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关注该国与其周边邻国的相互关系,邻国关系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都是最为直接和现实的国际关系;二是关注该国与所在地区内主要大国的关系。由于地缘政治的边际效应,如果该国与所在地区的大国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保持友好甚至紧密的关系,会对本国的主权信用起到增强的作用,反之亦然;三是关注该国与区域性国际组织的关系。在区域一体化程度各异的国家,区域性国际组织对成员国的经济发展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影响该国的偿债能力,在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欧盟对其成员国产生的影响。
  在全球层面上主要有两个关注点:一是该国与全球性大国的关系;二是该国与全球性国际组织的关系。当今世界在向多极化演进的过程中始终以世界大国的主导为基础和动力。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是美国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随着自身实力的下降目前呈衰减之势,多极化中的其他几个主要力量在加强,它们分别是欧盟、中国、日本和俄罗斯等,从而使多极化在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一超四强的格局。同时也要注意该国与全球性国际组织的关系,特别是对该国有可能提供融资支持的国际组织。在分析时既要看到大国和国际组织有可能对该国提供的支持和援助,也要考察它们为此所附加的条件,分析这些条件有可能对该国产生的影响。事实证明,国际组织,特别是国际金融组织在一些国家出现经济或金融困境时虽然为该国提供了暂时的融资支持,但是它们附加的改革条件则有可能损害该国的长远利益,甚至成为该国发生危机的导火索。


1234
  相关稿件
· 构建新型国家信用评级标准 2010-07-11
· 中国信用评级体系的战略抉择(下) 2010-07-09
· 关建中:中国信用评级体系的战略抉择(上) 2010-07-08
· 我国信用评级级别较低导致海外融资成本大增 2010-07-05
· [思想频道]中国信用评级体系的战略抉择 201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