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底,10家创业板企业进行了申购,其中半数公司的发行价超过了询价上限,平均发行市盈率接近55倍。在此情况下,10家创业板企业实际募集资金超过了66亿元,超募比率超过100%。 笔者认为,首批创业板企业出现超募应该说是意料之中的,55倍的平均发行市盈率也不算高得离谱,毕竟前几年某些主板企业的发行市盈率还接近过100倍,而最近也有企业以60倍左右的市盈率在主板发行,创业板企业的高成长性应该可以支持其享受高发行市盈率。但是,超过100%的超募比例也存在着一定的隐忧。 首先,巨额超募资金的出路就是一个问题。虽然根据中国证监会创业板发行审核办公室负责人的表态,创业板企业的募集资金只能投资于主营业务,同时需详细披露计划外资金的用途,并且要制定严格的专户资金存储制度。证监会的要求是明确的,但其是否能得到切实的执行,似乎还有待观察。 比如说,根据神州泰岳的招股书,其募集资金的一部分将用于购买房地产,虽然公司管理层在路演时解释称,此房产的购买是出于提高研发质量、管理效率、提升公司总体形象,有利于吸引人才等方面的考虑。但是,神州泰岳的主营业务是为国内电信、金融、能源等行业的大中型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IT运维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买房产似乎和主营业务没有太大的关系。而且,虽说神州泰岳近几年的经营业绩的确不错,但其对中国移动飞信运维支撑外包服务业务的依赖程度很高,其未来经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尽快培养出主营领域内新的利润增长点,而买房产对于新业务的培养到底能有多大帮助,显然值得商榷。 就算创业板企业能够严格按照“募集资金只能投资于主营业务”的规定来操作,资金的使用效率也不一定尽如人意。毕竟对于处在成长初期的创业板企业来说,要其主营业务一下子消化几亿元,甚至十几亿元的资金实在有些勉强。如此一来,超募资金很可能变成银行存款,导致资金闲置;而激进一点的企业则可能出现盲目扩张的情况,这对于成长初期的企业来说是不利的。 此外,首批企业获得大幅超募虽然显示出市场对于创业板的热情高涨,但对于创业板的长期发展而言,不完全是件好事。一方面,其可能引发随后上市企业的超募预期,使其追求更高的发行市盈率和发行价,进而使创业板沦为企业“圈钱”的场所;另一方面,过高的发行市盈率和发行价将使得二级市场的风险增大,抑制投资者参与创业板的热情,如此一来,创业板难以获得健康发展。 所以,笔者认为,对于创业板大幅超募的现象,监管层在后续监管中需密切关注募集资金的使用情况,除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严格监管外,还应该进一步完善新股发行制度,要求保荐机构和发行人进行合理的定价,控制大幅超募现象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