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中铝并购面临三重压力
    2009-06-11    叶檀    来源:北京青年报

  一是政治压力。中铝收购力拓股份本是市场行为,却因为中铝的国企背景而被理解为政府行为。两位澳大利亚上议院议员在电视上声嘶力竭地反对,声称要“把澳大利亚留在澳大利亚人手中”,这让一起商业并购案演变为政治事件——让中国政府购买澳大利亚企业是危险的,超出了商业的限度。据路透社4月6日报道,澳大利亚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人认为应该抵制中国收购澳大利亚的矿业资产。
  这让人联想到美国政府反对中海油高价收购雪佛龙案,中国国企的海外收购行为往往要面对政治敌意,并且推高了收购价格——市场存在一个针对中国国有企业政策风险的溢价要求——中国企业不得不放弃本应拥有的权利,如作为大股东对董事会席位的要求等等,退缩到纯粹的财务投资者地位,却依然无法获得反对者们的谅解。
  由中国国有企业出面进行国际并购,一定会面临折价难题和政治压力。不幸的是,由于中国垄断国企通常竞争力薄弱,结局大都不妙。如上世纪90年代时依靠外贸垄断发财的国有外贸企业中化、五矿等,在海外的大规模投资几乎全军覆没。
放开境内并购的行政审批,由具有活力的市场型企业在海外进行并购,是绕开政治与折价这两块礁石的可行选择。

  二是市场风险。力拓当时寻求投资者,是因为背负了387亿美元的沉重债务,中铝的出价就当时的市场价格而言已属溢价,力拓集团的总裁阿尔贝尼斯曾经表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交易,为力拓集团的股东提供了超常的价值。资产定价本身也相当好。”
  但随着全球资源产品价格上涨,以及2月起中国铝业入股力拓,力拓股价翻番。根据中铝宣布的注资方案,中铝向力拓购买的72亿美元的可转换债券,可分别以每股45美元和60美元的价格转换为力拓英国公司和力拓澳大利亚公司的普通股,在力拓的股价超过中铝持有的力拓可转换债券的行权价之后,力拓的其他股东认为资产被贱卖,群起反对。就在力拓宣布推翻合约的当天,力拓股价上涨了13%至75.75澳元,达到7个月最高。
  力拓逐步摆脱财务困境,要归功于全球资源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和资本市场的转暖。这使力拓可以推出规模达到152亿美元的配股计划,同时与必和必拓组成铁矿石合资公司,以整合资源、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通过共同进退获得价格垄断收益。
  中国的收储政策对国际资源价格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目前中国拥有1亿吨的天量铁矿石库存,4月份,我国铁矿石进口量达到5700万吨,再创有历史数据以来的新高。目前中国企业应该利用手中库存,改变全球对中国等新兴市场资源无度需求的预期,才能让资源价格脱离目前的离奇涨势,回到正轨。否则,中国拟议中的资源并购项目很难获得成功。

  第三,法律与政策风险。我国对南美矿山的收购曾经遇到过“一夜之间国有化”的现象,当地变更法律,矿山赢利的80%必须收归国有,此谓法律与政策风险。除了进行外交博弈之外,没有更好的办法控制此类风险,我们无法绕过当地的法律与文化。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除了进行全球并购,进行价格谈判,最好的办法是提高生产效率,在同等的资源价格下生产出优质而相对低价的产品,才能在全球制造业牢牢占据一席之地。如沃尔玛,正因为具有全球最高效的物流配置,才拥有今天的百货业龙头的地位。

  相关稿件
· 中铝与力拓交易告吹不足惜 2009-06-09
· 中铝注资力拓失败的教训是什么? 2009-06-08
· 中铝梦断力拓 国际化之路多坎坷 2009-06-08
· 中铝失利已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敲响警钟 2009-06-08
· 注资计划拉升力拓股价 反促中铝出局 2009-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