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鸟巢的冠名,之前有10多家中外著名企业参与竞争,联想集团、可口可乐和阿迪达斯是其中三大热门。一位业内知情人士透露,最后的冠名权可能花落阿迪达斯,标价是每年7000万元,但目前还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明确回复。(每日经济新闻2月25日)
对于鸟巢的冠名,一直以来是存在较多的反对声的。去年有门户网站曾就此问题调查,近七成网友反对商业冠名,认为鸟巢是国家标志性建筑,不应沾染市场铜臭气。还有人进一步建议,对于参观等商业运营要实行低票价或免票政策。乍看过去,这些理由无一不十分宏大,容不得一丝反驳,但都有一个根本的落脚点,即最后都得由纳税人兜着这些标志性建筑庞大开支的底。 按国际惯例,大型体育设施商业冠名只有费用多寡之争,鲜见反对声音。一直以来,奥运会后,主办城市会否出现“白象效应”和“蒙特利尔现象”是各界关注的热点。前者指奥运场馆闲置造成的经济浪费,如希腊雅典奥运会后场馆闲置;后者指奥运场馆建设的巨大投资造成加拿大政府不得不以增加奥运特别税形式填补亏空(《瞭望周刊》2008年8月25日)。老外并非没有民族自豪感,不懂得标志性建筑蕴含的深刻意义,而是他们更担心,如此公共财政会遭受沉重负担。 且不论建设成本,鸟巢每年的运营成本高达5000万元。如果鸟巢可以作为标志性建筑让财政埋单,同样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水立方、五棵松篮球馆是否也当如此。既然国家可以以标志性建筑让纳税人全额埋单,那各个地方是否可以依葫芦画瓢,以同样的方式保持标志性建筑的“纯洁性”? 用百度搜索“标志性建筑”词条,得到234万个结果。搜索结果里有国外的,但更多的则是国内的。国外的大都是历史建筑或非常出名的近代建筑,国内则五花八门,既有历史遗迹,更不乏近年来各地雨后春笋般的“巧夺天工”。事实上,在有的地方,往往是一个标志性建筑建成没几年,另一个标志性建筑便“后浪推前浪”。标志性建筑一多,想叫公众不“移情别恋”也难。至于这些标志性建筑群中,到底有多少只有标志意义没有效益则无从得知,但重庆万州三峡明珠观光塔和奉节三峡移民塔两个标志性建筑的先后倒掉,至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从某种意义上讲,能否成功转化成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区分标志性建筑是否为形象工程的准绳之一。也就是讲,鸟巢服务奥运的功能已经发挥完毕,对其发挥商业“余热”理当欢迎,而不必动辄扣上“标志性”的大帽子。鸟巢的确有纪念和公共意义,一个民族也的确离不开某些图腾象征,但象征理应是长期生产生活的文化结晶,标志性建筑一旦泛滥,除了可以制造某些政绩亮点,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外,如果不能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必将在不堪承受的负荷中逐渐褪掉这些虚无的光芒。这应了那句老话,死要面子活受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