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十大措施、四万亿投资的经济刺激计划”堪称公共支出领域少有的大手笔,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在一夜之间完成了难度极大而又符合逻辑的“急转弯”。
就“新政”本身而言,无疑,这是一剂猛药,而且不乏亮点。“十大措施”在促经济增长的同时,试图实现中国经济转型的努力,方向无疑值得肯定。但魔鬼在细节。“十大措施”的实施细则尚未出台,我们不知道将如何在这些领域分配资源,亦不知道对于如此庞大的公共支出如何从制度上保证不是重复建设,不是资源浪费,更不会被利益集团挪用。从资源配置而言,如果经济增长过度依靠政府投资,则意味着在一些政府垄断的领域,政府的力量不仅没有弱化,反而会增强,这也是和改革的目标背道而驰的。
结论很显然,中国经济的最大风险并不在于短期GDP的增长,而在于公共政策的失措导致转型受挫。因此,通过扩大公共支出保经济增长只是治标之策,而真正扩大内需,最佳之道又在于发展模式的转型。
站在中国经济的大局而论,将中国经济的转型和长治久安仅仅放在“十大举措”这些临时性的措施上显然不行。必须下决心进行体制改革,特别是,要在垄断领域的市场化改革上下大力气,防止垄断集团利用这次刺激经济的时机进一步扩大垄断的势力,进一步理顺成品油、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如此等等,都是必须着力推动的工作。就民生改革而言,提高居民的收入是必须的,这是消费的前提,而这除了在经济增量上向普通民众倾斜资源之外,更重要的是对以前的积累进行真正的再分配,藏富于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