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发改委网站发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这份千呼万唤才出来的“医改意见”,的确让人感觉有话不得不说。
首先,“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要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要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这些纲领性的东西“绝对正确”,也早已成为各方共识,但“医改意见”却并未触及问题的实质——即如何实现上述目标,到底应采取哪些措施扭转医疗行业已发生的畸变。
说到底,医改还是一个钱的问题。政府如何加大对公立医院与社会医疗保障的投入,如何划分中央、地方、单位、个人的医疗分担,如何破解城乡医疗的“二元结构”,如何让医院从“以药养医”的怪圈中解放出来,让医生获得“价值体现”而不是“灰色暴利”……如果上述问题一直含糊不清,如果财政对社会医疗负担的“主导比例”仍旧模棱两可,那么再多的“征求意见”也可能仅仅是发牢骚、扯皮、各说各理。
前段时间,我因为耳朵进水,去了本地一家“三甲”医院,也有机会换位思考了一下医院的“苦衷”。首先是挂号,普通号8元,专家号14元,专家只“坐堂”半天,“可挂”的号数是十几个。耳朵进水不是大毛病,我只挂了普通号。在排队候诊时,我算了一笔帐——能“熬”到专家职称的大夫,至少得有十几、二十年的“医龄”,能成为各科室的专家更是少数人,专家诊病半天,为医院创造的“挂号价值”也就200元左右。换言之,同样是在半天时间里,医疗专家多年诊疗经验的价值体现,可能比出租车司机挣的“份儿钱”还低。偌大的医院,如果只是凭挂号诊病费,恐怕早就“喝西北风”了,如果说医院“不必”以高药价“补贴”低诊费,就连我这个外行都不信。有人会说,医院还会收手术费等等。但是,据一些内行人士介绍,有关部门规定的“纯技术”性手术费也较低。所以,医院才会以“进口的”手术器械、繁多的医疗检查“补亏”……
患者对医改的最大期望是减轻看病贵、看病难、无医保的状况。可我们千呼万唤、调研了多年的新医改方案还停留在“框架阶段”,老百姓绝对不止是郁闷——医改“可以”拖,生老病死能拖吗?至于医院与医生,他们对医改的期待恐怕是理顺医生付出与回报的关系,让纯粹的医疗技术体现其应有价值,不必再“以XX养医”。对于政府投入到底是该补贴患者还是补贴医院,我的想法是不应绝对化。政府必须加大公民社保的投入,政府也可以采取招标的形式购买医院的服务。总之,政府只有以实际行动,才能真正体现主导与公益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