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北京奥运会专题]
|
志愿者在“鸟巢”内进行医疗救护演练。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
|
专业医疗志愿者在为运动员检查。新华社记者 陈晓伟
摄 |
|
两名医务工作者阅读首都卫生系统奥运培训读本。新华社发(张传东
摄) | 伴随北京奥运会的临近,北京市在奥运医疗保障方面的准备工作怎样,奥运会期间如何保障运动员、观众以及其他各界人士的健康安全……针对这些问题,北京市卫生局等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进行了详细介绍。
比赛场馆等地医疗人员从16万人中优选而出
北京市卫生局党组书记、北京奥组委医疗保障组组长金大鹏介绍说,在奥运竞赛和训练场馆内,总共设置156个急救站、有1794名业务精湛、专业能力强的医务人员,配备了191辆急救车、803名院前急救人员,每辆急救车上都装备有起搏器、担架、对讲机、通讯设备等一流设施。 金大鹏说,奥运村内建设有一个综合诊所,内设内科、骨科、理疗等10项治疗科目,配备了626名特殊的专业医务人员,他们将为运动员提供包括医疗保健在内的全面服务。这样,奥运场馆内的医疗服务保障人员总计3223名,他们都是从全市16万医疗人员里面精选出来的优秀医务人员。 据“鸟巢”医疗服务部副经理、中日友好医院医务部副主任颜吉建介绍,奥运期间,国家体育场的医疗服务系统由位于运动员区、观众区、贵宾区、热身场地等四个医疗站和分布于体育场四角的场内急救组成,其中每个医疗站还配备了一至两辆救护车以应对突发状况。医疗团队由来自中日友好医院、北京急救中心、阜外医院、广安门中医院、协和医院等10余家单位的医疗人员组成。
防控食源性疾病是工作重中之重
针对奥运会期间北京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传染病问题,北京市卫生局疾控处处长赵涛说,从2006年开始,北京市已对一些全国性的常见疾病,包括呼吸道传染病比如流感、麻疹,以及一些可能出现的从境外输入的传染病,都逐一做了风险评估。 赵涛说,8月份北京面临最大的威胁、最需要关注和加强防控的是一些食源性的疾病,这时候气温相对比较高,是食源性疾病的高发季节;另外,大量外宾来到北京,餐饮安全非常重要。因此,关注食源性疾病的防控是奥运医疗保障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这方面,北京市已做了大量工作,包括食品安全卫生保障等已具备非常完善的监测系统。 针对奥运会病源生物控制工作的开展问题,北京市爱卫会主任刘泽军介绍说,北京市已于两年前就开展对蚊子、苍蝇、老鼠、蟑螂等病源生物的控制工作,制订了包括病源生物控制计划、技术指南,以及风险评估和应对措施。 刘泽军说,北京把奥运病源生物控制分成三个圈:第一圈是北京市整体外环境,要求病源生物密度全部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第二圈是奥运场馆周边两公里内,在达到国家规定卫生标准的基础上,病源生物密度要低于国家标准;第三圈就是奥运场馆,要求更加严格,对病源生物的防控要达到百分之百。目前,北京市按照这个计划正在逐步实施。
稀有血型等临床用血准备充分
不久前,北京曾调用一些奥运会临床储备用血输往四川地震灾区,这是否会影响奥运期间的临床用血?对此,金大鹏说,北京一年的临床用血量,上世纪90年代初期是60吨,现在已增加到90吨,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像北京这样的城市有这么大的临床用血量是十分罕见的,为此北京能保证医疗临床用血的需求。北京奥运会用血的贮备,人们不用担心。特别是一些稀有血型,像RH阴性、RH阳性血型都有充分准备,不仅北京市有非常好的献源队伍,而且卫生部还可以协调周边省市来解决RH阴性和阳性的血液问题。 金大鹏介绍,今年4月,北京市药监局出台了奥运场馆周边药店要在出售的相关药品上标明运动员慎用的字样规定,该规定已于5月份开始实施,这样在保证为观众、新闻媒体人员提供安全药品的同时,可防止运动员因到外边买药而出现的兴奋剂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