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吃大飞机这棵"回头草"
    2008-05-13    作者:蒋萌    来源:东方网
   历史有时像个圆圈,可能从起点又回到起点。在“大飞机”研制的问题上,我们已画过一个圈。
  2008年5月11日,国家控股的大型客机公司——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在上海正式揭牌,标志着我国大型飞机研制再度上马。何以说“再”?其实,1970年8月,中国曾上马首个大飞机项目——“运十”。然而,1985年2月“运十”却悄然下马。个种原因虽有多种,但寄希望以自身市场换取外国技术,对航空业发展形势预测不足,对其他产业投入与攻关重要性权衡的偏差,显然是重要因素。
  如今,面对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航空市场,面对中国未来十几年还将购进2000架客机,更鉴于中国卖出8亿件衬衫才能换回1架空客A380……国家再度上马大飞机项目,既是不得不吃的“回头草”,又何尝不蕴含值得回味的经验苦涩。
  事实上,自中国提出“自主创新”起,已然表明“以市场换技术”的失败。从彩电到汽车,许多行业的中外合资,并未让我们接触到多少关键技术。相反,我们不是沦为他人淘汰的生产线的“下家”;就是要付出数以亿计的专利使用费,才能成为外国品牌的“组装者”。处于技术领先的西方企业,并不会因为中国在市场份额上的让步,而向我们“友好传授”哪怕是落后几代的技术。相反,将知识产权化,将产权商业化,不断巩固技术与行业垄断地位,已成为国外技术企业的通行手法。
  有人可能会问:中国的火箭技术世界领先,为啥大飞机还在“原地踏步”?神舟飞船能在太空遨游,为何自主研发的汽车还徘徊在“非主流”?其实,这不光是技术问题,更存在体制机制课题。某种意义上,“两弹一星”与中国航天的成就,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倾国家之力,调动了大量非市场配置性资源奋力取得。这种“举国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提倡效率与公平并举之时,已很难借鉴,更不合时宜。
  天下没有白来的授艺,但我们可以通过发达国家的发展轨迹,摸索自身的路径走向。放眼观之,现代科技产业带动相关技术进步、下游配套升级,必然是通过市场公平竞争、资源良性配置、教育与科研的基础性积累、人才创造力的最大激发等等综合实现。不得不承认的是,在上述环节领域,我们还存在行政垄断、部门逐利、学术官本位、科研急功近利、企业诚信缺失、产业链条很不成熟等现实问题。
  “大飞机公司”的揭牌,让我们看到了又一次重大创新机遇。一系列新材料、新技术、软硬件研发有了更新、更明确的发展指向。“大飞机”研发不会一片坦途,但不付出,不努力,永远不会有结果。只有全力去做,在实践中完善积累,才可能产生令人期待的结果。其前提,更需要进一步思想解放,一系列体制机制真正革新。
  相关稿件
· [文摘•集萃]大飞机公司挂牌消息催热军工板块 2008-05-13
· 大飞机惠及产业链个股 2008-05-13
· 大飞机中国造让蓝天见证大国实力 2008-05-12
· 中国的大飞机如何才能腾空而起 2008-05-12
· 一名普通公民对大飞机的期待 2008-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