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交通银行2006年11月率先推出了外汇保证金业务后,近期该业务的推广有加快迹象。除了民生银行,中国银行近期已将开展“保证金外汇宝”的试点扩大到南京、深圳等地;最早推出具备保证金交易性质的“个人外汇远期交易”业务的建设银行也在扩大试点;工商银行去年已推出北京、上海和浙江三地的外汇保证金服务试点。 此外,兴业银行、中信银行、北京银行等或正在测试交易系统,或正在寻找合适的时机开通这项业务。
最“干净”的投机市场
在欧美和日本的金融商品中被喻为“个人理财的巅峰之作”
的外汇保证金,伴随着金融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广,已经逐渐取代股票和期货成为世界金融的主流商品。 事实上,
意图进入此领域的远不止这几家银行。建设银行早在2006年就推出了具有保证金交易性质的“个人外汇远期交易”业务, 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等也在跃跃欲试,
等待合适时机进场。随着我国外汇储备的巨额上升和外汇管制的逐步开放,居民手中的外汇与日俱增,对完善外汇投资渠道的需求也在增加。另外,银行业的竞争因素,也促使了外汇保证金的推出。 据交通银行方面透露,该行率先推出外汇保证金业务,短短几个月以来的交易量,已经接近开展了10多年的外汇宝业务的交易量。业内人士认为,如果全面开放外汇保证金交易,不但能够有效解决外汇投资渠道,对目前重新兴起的非法外汇保证金交易形成打击,还能实现国内外汇保证金交易与国际的接轨。这表明“以小博大”的保证金投资模式正在逐渐为国内的投资者所追捧,中国的金融投资市场日趋成熟和完善。 相对于其他虚拟衍生的金融产品市场而言,外汇保证金交易市场尽管不是尽善尽美,但可以说是最“干净”的投机市场:投资者不必劳神于每只股票的业绩,每日巨额的成交量使任何机构都没有坐庄的勇气。索罗斯、巴菲特所能了解到的信息,普通投资者一样可以了解到。全球的投资者和投机人都在相同的时间看着相同的报价和图表。外汇的走势在没有消息层面的影响时更偏重的是技术走势。也就是说,如果操作得当,抓住投资机会,是可以获得高收益的。
“以小博大”的超高收益
王先生,在28天的时间里,进行了357次交易,既有做多又有做空,从开始时候的137美元变成了781美金,除去各种成本费用还有389美元。在其他任何一个行业里,一个月超过
180
%的收益都是很难做到的。这就是外汇保证金交易吸引人的魅力所在。 外汇保证金的投资优势有很多,一是投资成本低,可放大投资资金。例如:每1000元人民币可买入一张订单(一张订单就是0.1手,价值等于1万美元)
。二是双向交易,投资者不管是买涨还是买跌都有获利的机会。这样就可以更为灵活地控制住投资风险并获得更大的利润。三是24小时交易,获利高,可设限价。外汇的具体交易时间是从星期一到星期五连续五天24小时不间断的交易,周末全球休市。市场最活跃的时间段基本在下午3:30
到晚间12:30之间。这样就使得投资者选取获利的机会增多,一天有一倍以上的获利可能并可预设限价和停止损点。四是手续费低廉。1000元人民币的保证金购进一张订单,投资者所需要支付的手续费仅为10.5元。五是无形市场,透明度高。基于外汇是通过网络交易的无形市场,所以不受空间的限制,自主性也非常强。每日所有的行情、数据和新闻都是公开的。六是实时成交,固定点差。T+0的交易,也就是说无论何时都可以进行买卖。买入高息货币每天可获高额隔夜利息,没有单量限制。 值得注意的是,外汇保证金业务特有的本金放大机制在带来可观的盈利的同时,其风险也将同比放大。理财专家提醒投资者,
在真正决定投身于外汇交易市场之前 , 应该首先仔细考虑并明确自身投资的目标 , 充分了解自身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以及经验水平的高低。最重要的是 ,
一定要在可以承受的风险范围内进行投资、交易。在国际市场上,外汇保证金交易是高风险的投资方式,并不适合所有的普通投资者。投资者操作不当判断失误,将有损失全部资产的可能。
渐热的国内市场
尽管“
外汇保证金交易将全面开放”的消息并未获得监管部门确认,但大势所趋和巨大的利润驱动之下,各银行纷纷杀入此领域。银行方面的消息称,一些有国内分行的香港银行已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策,待政策落实即开展业务。 在中国
, 网络炒汇也早已风起云涌。近几年 , 一些境外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通过境内服务商招募网络炒汇投资者。据统计,这类大大小小机构不下几十家,
多以外汇投资公司名义招揽客户。他们留住客户的两大优势就是“杠杆效应大”和“收取点差小”。一位外汇交易服务商的经纪人员透露 ,
“国内银行一般最大本金放大倍数是30倍, 但我们可以100倍、甚至400倍。同时 ,
银行收取的点差一般在15点以上,有的在40点,对于短线投资的人来说赚钱空间在压缩 ,
而国外交易商提供的点差在3至10之间。”这一局面势必给中资银行带来竞争压力。 目前 , 尽管这些国外机构提供的外汇交易尚处于灰色地带,
但随着WTO承诺的逐步兑现,如何利用网络炒汇的阳光化留住客户,正在考验着这些银行的技术实力与管理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