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审核再融资”耐人寻味
    2008-02-26    作者:时寒冰    来源:新浪
  尽管上周五,又有两只股票基金和两只债券基金获批,但与中国平安、浦发银行的巨额再融资计划相比,犹如螳螂挡车。2月25日,沪指最低跌至4182.77点,收盘报4192.53点,下跌177.75点,跌幅4.07%;深成指最低跌至15473.27点,收盘报15486.67点,下跌692.85点,跌幅4.28%。市场人气几近崩溃。
  2月20日,我在《警惕疯狂再融资摧毁股市根基》一文中写道:“股市脆弱的表现已经向决策层发出一个不容忽略的信号:投资者对再融资行为已经无法承受、无法忍受!如果忽略这一信号,不对疯狂的再融资行为加以制约,导致投资者因寒心而离场,资本市场的未来将被彻底葬送……可以想象,像中国平安、浦发银行这样磨刀霍霍,准备再融资的上市公司成群结队。如果所有公司都如此效法,股市将从此遭到投资者唾弃,不仅是彻底步入熊市的问题,它将不再有明天。”
  要挽救中国股市,监管层必须在再融资问题上作出明确表态。
  证监会在2月1日、2月15日、2月20日连续推出股票型基金发行的点位,都在4200点至4400多点之间,这实际上在表露一个底线。2月25日,沪指跌破4200点,创下近期新低,再次触及这一底线。同时,全国“两会”即将召开,股市大跌必然引起最高层反感,谁能坦然面对主席台下被套的一大群代表或委员?
  是这两大因素,让我作出“‘两会’前股市将以盘升为主基调”的判断(现在仍坚持这一判断)。同样是这两大因素的压力,迫使监管层站出来表态,在2月25日晚上推出了《深化改革和监管,推动资本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文章,对再融资进行了明确表态:“上市公司再融资是资本市场的重要功能,是市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方式之一,但绝不应是恶意‘圈钱’行为。”证监会对离谱的再融资行为的不满溢于言表。因为疯狂的再融资等于在把证监部门放在火上烤,批评与质疑之声不绝于耳。但碍于再融资企业深不可测的背景(接下来慢慢剖析),有关部门此前像因“艳照门”事件中集体消失的明星,一直隐默不发。
  那么,如何制止再融资行为向恶意“圈钱”方向发展?证监会的答复非常耐人寻味(注意顺序)。第一:投资者可以充分发挥市场约束作用,对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行为做出取舍。第二,“中国证监会在正式受理发行人融资申请后,也将视市场情况以及融资方案的可行性、合规性,依照法律法规要求对发行人的融资申请进行严格审核。”
  此前,中国平安与浦发银行再融资引发广大投资者的愤怒抵制,一些网友呼吁抵制购买张着血盆大口疯狂再融资企业的相关产品,以实际行动对它们不受遏制的圈钱欲望予以还击。这种“市场约束作用”一旦释放出来,力量是不可小视的。逆来顺受的股民觉醒了,在有关部门麻木不仁的不作为状态下,在散户投资者屡屡成为牺牲品的资本市场血泪史上,这种悲壮的抗争可歌可泣。广大投资者应该团结起来,共同抵制可耻的疯狂的再融资行为,让其为卑劣的圈钱行为付出惨痛代价。“投资者可以充分发挥市场约束作用”乃是对投资者抵制再融资行为的肯定。倘若这种抵制产生效果,将减轻证券监管部门的压力——来自上市公司幽深的背景或深不可测的后台。
  而后“依照法律法规要求对发行人的融资申请进行严格审核”的表态,意味着再融资将收紧。即使从证监会自身来考虑,面对股市可能崩溃的危险,它也不得不对再融资收紧闸门,否则,股权分置改革的成果可能付诸东流——这一中国资本市场最重要的一次改革是最为它的策划者和实施者所津津乐道的,因而,也是有关部门的一条底线。
  当然,最终能否拯救人气,实现股市信心的逆转,还要看中国平安与浦发银行的再融资是否会遭到否决——这种否决必须是彻底的,如果中国平安或者浦发银行通过改头换面,或对原计划进行略加修饰依然获得通过,依然会导致灾难性后果。并且,这种否决应该是基于制度而非人的掌控——应该出台严格而系统的规定规范再融资行为。
  2007年10月15日夜,我曾经写下《股市仍是少数人的盛宴》一文,指出:“股市仍是少数人的盛宴,散户永远是主力的羔羊。散户只有提高投资技能,放下贪婪的欲望,才能摆脱被宰割的命运。”但是,在房价、电价、燃气、学费、医疗费用、粮价、油价持续上涨的今天,散户投资者除了投资股市又如何增加“财产性收入”,又如何抵御通货膨胀的压力?如果强势者可以随意利用制度漏洞对弱小的散户投资者进行掠夺,这个市场存在的必要性就值得怀疑。在广大投资者为转嫁而来的国企改革成本付出上万亿元代价的情况下,他们难道不应该从股市发展中享受一点可怜的回报吗?
  有关部门对再融资的表态,或将引发股市的反弹(但由于表态并未触及对再融资制度的完善,力度有待观察)。问题在于,倘若广大投资者只能寄希望与这种时隐时现的表态,而不是源于一种制度的保障,他们的利益又如何得到保护呢?广大投资者为国企,也为许多民企的脱困与发展付出了巨大成本,资本市场应该给他们一个可以预期的回报,这种回报应该是可确定的,并且,有关部门应该完善制度,带着感恩的心态回报投资者。
  相关稿件
· 如何化解“再融资门”压力 2008-02-26
· 再融资成“股价毒药” 股权分置改革考验刚开始 2008-02-26
· 应把再融资与投资回报结合起来 2008-02-26
· 再融资不过是狂跌替罪羊 2008-02-26
· 从三大关系看A股市场深陷“再融资门” 2008-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