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压力加大 “从紧”政策难松
1月PPI同比上涨6.1%,创3年来新高
    2008-02-19    记者 田野 实习记者 马继鹏    来源:国际金融报

  昨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08年1月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6.1%,增速创下3年来新高。今日将发布消费者价格月度报告,对于1月CPI的涨幅,市场预计将超7%,很有可能再创新高。

1月CPI可能高企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告诉记者,虽然此前预测,雪灾对1月份PPI和CPI的高企会有影响,但影响有限。此次上涨主要是由于国际食品和能源价格的结构性上涨所致,且这一轮全球价格上涨洪峰,还未有明显减弱的预期和征兆,短期内也不可能通过需求管理政策和货币管理政策加以控制,所以全年的 CPI数据可能并不会有明显的趋稳并下降的迹象,之前CPI受“翘尾因素”走出的前高后低的走势在今年重复上演的可能性不大。
  范剑平指出,2007年以来,国际能源和食品价格就一直处于上升阶段,大豆和玉米等农产品今年1月份的价格环比增长了10%以上,直接造成我国1月份 PPI数据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0.4%,而原料工业上涨8.5%。这种价格压力虽然各行业企业通过内部挖潜,消化了一部分,但是并不能完全抵消,这也造成了企业采用涨价等手段来缓解成本压力。要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增加供给,加大农业投入,缩小供需缺口,同时要等待全球能源价格走势趋稳。
  不过,范剑平认为,虽然表面上看,PPI和CPI的数字陡然走高,但是抛除食品和能源因素,所谓的“核心CPI”从2003年以来一直控制在一个相对平稳的水平,这不能不归功于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所发挥的作用。

进入“中通胀”时代

  “从中期看,中国已经进入到了中通货膨胀时代,这意味着原来的2%至3%增长的低通货膨胀时代将一去不返”,在法国巴黎百富勤公司总经济师陈兴动眼中,2008年将成为一个分水岭,而导致这一临界点到来的直接原因,是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不可控制的增长。
  按照该机构的研究报告,预计今年1月份中国CPI涨幅可能会达到8%,今年第一季度则会超过6%,全年也将达到5%至6%的水平。陈兴动指出,雪灾带来的影响将在2至3月份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今年最主要的任务应该是保持经济稳定增长”,陈兴动认为,当前须明确这一目标,否则可能造成经济较大幅度的下滑,而在这种目标的指导下,陈兴动指出,目前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也应该有所调整。
  上周四央行发布的货币信贷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新增贷款一举突破8000亿元,创下有统计显示以来的月度新增贷款最高纪录。对此,陈兴动认为,这是对去年11月和12月紧缩贷款的一种补偿。
  不过,国务院应急指挥中心和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李朴民上周五却明确表示,虽然雨雪灾害对中国特别是南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较大影响,但中国宏观调控政策不会发生变化,以“双防”为重点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不会改变。

雪灾影响不可忽视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向记者表示,1月份CPI达到甚至超过7%已成定势,雪灾是直接原因,另外,这可能也与经济惯性有关。去年 11月和12月的CPI指数分别为6.9%和6.5%,所以今年1月份CPI不会太低。对于全年CPI指数,袁钢明表示乐观,预计CPI涨幅将达到6%甚至更低。
  不过,雪灾带来物价的蹿升也得到权威部门的印证。在上周国务院应急指挥中心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李朴民表示,“大雪可能会导致短暂的、不正常的物价上涨。”
  据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的预测,今年四个季度的物价涨幅将分别为7%、6.6%、6.7%、5.5%。

  相关稿件
· 能源价格管制不应成为反通胀工具 2008-01-25
· 美国:通胀上升难阻美联储降息 2008-01-21
· 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转为明显通胀 2008-01-10
· 普京:俄两件要务是降低通胀率和提高福利 2008-01-28
· 国务院再祭重拳治通胀 2008-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