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罕见雪灾 气象预报准了吗?
预报比较准确但欠精细,数值预报水平与国外差距超过10年
    2008-02-18    于文静 姚润丰    来源:市场报

  在“测、报、防、抗、救、援”这条完整的防灾减灾体系链中,测、报环节是整个体系的前提,天气预报的准确度凸现重要性。面对刚刚过去的罕见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各级政府乃至受雨雪影响的灾区群众,时刻都在关注着天气的变化。这次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准确度如何?如何进一步提高预报预测水平?抗冰战雪之后,留给我们的启示是深远的。

预报较准 但欠精细

  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端义宏介绍,对1月10日到2月5日的5次雨雪天气过程,中央气象台都提前2天到5天做出了比较准确的预报,先后发布暴雪红色预警2次、暴雪橙色预警12次、大到暴雪预报10次。“各级气象台站也做出了较为准确的预报。”他说。
  端义宏也坦承,这次气象部门对大的雨雪天气过程把握住了,但对大雪、暴雪的具体落区把握还不够精细。比如预报员给出的5毫米以上降雪区域,与实况往往很一致,但再进一步划出这个区域中的10毫米以上降雪区域,可能就有一些差错,划出的20毫米以上降雪区域可能误差就会更大一些。
  “我国在气象预报精细化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如对雨雪具体落区、降雨雪的时段、大小的预报,还存在一些误差;长时效预测中对灾害性天气的持续性和强度估计不足,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比较大。”他说,这次极端天气过程预报员从来没有遇到过,以往的经验不够用,只能边预报边总结。
  国家气象中心主任、中央气象台台长矫梅燕表示,天气预报精细化水平不够的主要原因在于,客观上我国气象灾害监测探测的范围、精度、时空分辨率不足,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主观上预报员对于以前很少发生的小概率极端天气事件的预测缺乏经验。

数值预报水平与国外差距超过10年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天气变化无常,而天气预报的一个“预”字决定了它不可能做到100%准确,这是客观事实。但是,从2006年夏天台风“麦莎”进北京的预报失误,到去年底北京大街小巷撒满融雪剂却与一场预报中的中雪“爽约”,天气预报的准确程度算是“相当”不准。随之,公众的责难在所难免。
  天上有15分钟就能得到一张卫星云图的气象卫星,地上有130部能探测200公里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多普勒雷达、19290个区域气象观测站,气象工作者使用的高性能计算机的计算能力与“九五”末相比提高了200倍,气象综合通讯能力提高了60倍,实现了省、地、县三级远程可视会商……可天气预报的准确程度有时却不尽如人意,“准确”怎么就那么难?
  天气预报看似简单,实际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毕宝贵形象地比喻说,预报员在天气预报中的作用就相当于一个厨师,他的原料就是目前遍布在全世界的定时观测系统。大量的数字资料被输入到计算机中,同时观测资料也送到预报员手中,预报员综合计算机结果和他多年的预报经验,评判出未来大气将向哪方面发展。
  目前,日常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之所以还很难达到人们期望的水平,最重要的原因,一是日常天气预报的制作主要是以数值天气预报为基础,而目前的数值天气预报还远未达到完美的程度。“我国的数值预报模式从‘十五’至今,已经取得突破,但还不成熟,与国外差距超过10年。”端义宏说,二是在气象灾害监测探测方面,我国的天气雷达、地面气象站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布设得更多一些,此次遭受雨雪冰冻影响严重的很多是山区,监测设备少,特别是针对结冰状况的观测,不能满足预报需要,难以根据当地气象要素做出更为精细的预报。

如何提高预报准确度?

  在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强度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如何提高我国气象预报预测水平?矫梅燕表示,首先要提高气象灾害综合监测能力。在高速公路、铁路两侧布设更多气象观测站点,尤其要注意在边远山区加强气象监测点的建设。其次要抓紧开发我国自己的数值预报模式,提高天气预报精细化水平。此外,要提高预报员对以往发生概率小的极端天气事件的预报能力及灾害天气具体影响的分析能力。

  相关稿件
· 安徽电网因雪灾受损的线路已全面恢复供电 2008-02-18
· 安徽舒城:雪灾灾区群众开展生产自救 2008-02-18
· 谨防雪灾“冻僵”中国经济 2008-02-15
· 做一家负责任的保险公司 太平洋保险积极抗击雪灾 2008-02-15
· 湖北交通系统抗雪灾保畅通纪实:冰雪铸就刚毅魂 2008-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