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货币政策:稳健走向适度从紧 在央行公布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央行对货币政策的修饰词是“稳健”,措辞是“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稳中适度从紧”,而三季度货币政策中,央行将货币政策的修饰词变成了“适度从紧”。 不难看出,信贷投放额度过多的情况将是货币政策从紧的对象,央行提出要“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报告》数据显示,9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7.4万亿元,同比增长17.3%,增速比上年同期高2.7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3.6万亿元,
同比多增7656亿元。“分机构看,各类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普遍增多。”央行在《报告》中下了这样一个结论。[详情] | |
货币政策下阶段仍采取综合措施 报告表明,下一阶段仍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继续采取综合措施,适当加大调控力度,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 这一结论是建立在前三个季度的相关数据与国内外经济形势上,分析小组认为,总体看,当前国内经济增长动力依然强劲,预计未来一段时期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但也要看到,经济运行中投资增长过快、贸易顺差过大、信贷投放过多等问题依旧突出,并且还出现了通胀压力加大和资产价格持续上升等问题。此外,国际经济金融运行的不确定性增大也增加了国内经济的潜在风险。[详情] | |
对冲流动性为改革赢得时间 谈及未来的货币政策央行坦言,目前依靠对冲银行体系过多流动性以及加强信贷调控等并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流动性不断生成和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只能“为进行结构性调整争取时间”。未来中国经济结构性矛盾的改革方向是,“加快向公共财政转型,增加公共消费性开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住房保障能力,稳定居民消费预期”。 2007年以来,央行先后五次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报告指出,利率政策的累积效应逐步显现:一是融资成本适度上升,有利于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投放,抑制过度投资;二是连续多次加息,有利于引导居民资金流向,稳定社会通胀预期。[详情] | |
价格整体上行压力较大
通胀风险仍须关注 报告指出:“价格整体上行压力依然较大,通胀风险仍须关注。一是粮食价格引发价格上行的可能依然存在。二是能源价格存在上涨压力。三是从劳动力成本看,随着劳动力供求出现结构性趋紧,工资上行压力将增大,平均劳动报酬已连续七个季度超过GDP
名义增长率,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在未来有可能进一步推高价格总水平。”[详情] |
价格上行压力依然较大
在备受关注的价格方面,央行预期价格整体上行压力依然较大,通胀风险仍须关注。[详情] |
央行预测全年CPI将达4.5% |
物价是道紧箍咒 | |
应调整住房供应结构 对于房地产市场,央行报告认为,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住房供应结构性矛盾突出;
二是部分地区房价上涨较快,存在明显的非理性因素;
三是住房抵押消费贷款增长很快,违约风险已有抬头趋势,一旦房价大幅波动,容易引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激增。
下一步,应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增加有效供给,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详情] | |
居民储蓄“搬家”增速放缓 从报告数据看,由于股票市场的活跃,居民储蓄“搬家”现象仍在持续,但增速放缓。
报告显示,居民户人民币存款增长缓慢,非金融性公司人民币存款增速加快,居民和企业更加倾向于活期存款。9月末,居民户活期存款同比少增405亿元,定期存款同比少增9305亿元。
报告认为,第三季度在连续加息、降低利息税政策及资本市场风险加大的情况下,居民的储蓄意愿有所回升,居民户存款比第二季度少下降2130亿元。[详情] | |
股权分置改革效应显现
股市交易活跃 报告称,股权分置改革的积极效应继续显现,前三季度,中国股票市场交易活跃,投资者投资股票和基金市场意愿较强。 报告提到,前三季度,新增投资者开户数4761万户,是上年全年新增开户数的9倍;市场交易量价屡创新高,沪、深股市累计成交37.1万亿元,同比多成交31.3万亿元,已相当于上年全年交易量的4.1倍;日均成交2039亿元,同比增长5.4倍。 报告说,股票市场指数时有调整,但总体呈现较快上涨态势。9月末,上证、深证综合指数分别达到5552点和1533点,比上年末增长107%和178%,为历史最高水平。[详情] | |
五次加息
央行称利率政策累积效应逐步显现 谈及未来的货币政策央行也坦言,目前依靠对冲银行体系过多流动性以及加强信贷调控等并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流动性不断生成和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只能“为进行结构性调整争取时间”。未来中国经济结构性矛盾的改革方向是,“加快向公共财政转型,增加公共消费性开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住房保障能力,稳定居民消费预期”。 2007年以来,央行先后五次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报告指出,利率政策的累积效应逐步显现:一是融资成本适度上升,有利于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投放,抑制过度投资;二是连续多次加息,有利于引导居民资金流向,稳定社会通胀预期。[详情] | |
加强利率汇率政策配合
稳定通胀预期 值得关注的是,报告明确提出,本币升值有利于抑制国内通货膨胀。在对资源性产品进口依赖程度加大的背景下,本币适度升值有利于降低以本币计价的进口成本上涨幅度。虽然这种传导会存在一定的时滞,但长期来看,名义有效汇率变化会对零售物价指数和生产者价格指数产生明显影响。[详情] |
“利率+汇率”模式显新意
或成抑制通胀主要政策 专家指出,事实上,近期以来宏观调控已在不知不觉中采用了“小幅稳步加息与人民币稳步升值”的“利率+汇率”模式,宏观调控效果也初步显现。[详情] | |
美国次级债危机未解
央行警示银行境外投资风险 “从目前情况看,美国次贷风波还会持续一定时间,对国际经济金融的影响不容小觑。”11月8日,中国央行发布的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将美国次级按揭抵押贷款风波作为重点关注点之一。 事实上,不仅美国金融机构在次贷风波中的损失在扩大,次贷风波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也在增加。工行、建行、中行第三季度业绩报告显示,相比今年年中,三大银行对次级按揭贷款支持债券的减值损失准备共增加了30.27亿元,意味着相关投资的浮动亏损在扩大。 业界人士认为,由于美国房地产市场的调整还将更加剧烈,中资银行投资美国次级按揭债券的损失有可能还会进一步加大。[详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