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文化频出新名片
    2007-08-31    本报记者:刘雅鸣 桂娟    来源:经济参考报
  4月18日,106米高的炎黄二帝巨型塑像在郑州黄河风景区落成。摄影/本报记者 赵鹏
  《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在待仙沟峡谷实景演出。摄影/本报记者 赵鹏
  距嵩山少林寺7公里的待仙沟,原本是一个荒凉、险峻的峡谷,经过一番全新的创意、打造,如今它变成了中国山水画般的峡谷实景剧场:少林僧侣的现场唱颂,600人的禅武演绎,春夏秋冬的景观变化,直指心性的佛乐禅音,合成了嵩山少林别样的交响。这台投资超亿元《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演出推出半年多,就吸引200多万海内外游客前往观看。《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正成为展示河南厚重历史文化的一张新名片。
  受世人关注的还有被称为“全球华人寻根拜祖新平台”的河南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这一新的载体使黄帝文化、始祖文化的内涵得以充分展现,满足了众多海内外华人祭拜先祖的心愿。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在参加今年的拜祖盛典时感慨地说,“河南是所有中华儿女心灵的故乡”。
  近年来,在河南全省上下努力实现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过程中,一张张承载着河南厚重文化、在社会上叫得响、在全国有影响的精美名片被打造出来:宝丰县将延绵700余年的魔术技艺发扬光大,全县1000多个演出团体、5万农民艺人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创造了引人注目的“宝丰文化现象”。此外,以武术、杂技为代表的演艺品牌,以《风中少林》、《程婴救孤》、《村官李天成》、《木兰诗篇》为代表的舞台剧目品牌,以《梨园春》、《武林风》为代表的影视栏目品牌,以马街书会为代表的民间演艺品牌,以二月河等为代表的“文学豫军”,以张海等为代表的河南书法美术群体等,都在全国乃至国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河南还率先在全国举办“文化遗产日”活动,73处历史文化遗址免费接待游客460多万人,在全国产生了强烈反响。
  “河南文化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走进‘大戏连台、盛世不断、典型辈出、精品迭现’的时代。”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文艺评论家孙光举在评点“河南文化现象”时感慨万千。
  河南文化的活力来自于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2005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先后两次召开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配套出台了一系列文化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2006年10月,“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正式写入中共河南省委八次党代会报告,成为中原崛起的重要内容。
  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原则,河南确定了郑州等5个省辖市、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等55个单位为河南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地区和试点、重点单位,明确了10个文化体制改革重点项目。目前,已有14个单位完成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造、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任务,25个单位已进入清产核资和人员身份置换的实质性阶段。
  改革唤醒了“沉睡”千年的巨大文化资源存量,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内容产业”为主要切入点不断创新,使河南文化产业空前活跃。来自统计部门的数据显示:2006年,全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95.04亿元,同比增长17.1%,高于全省GDP的增长速度。
  一批大型骨干文化产业集团逐步形成。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总资产达到12.3亿元,经营收入9.2亿元,同比增长10%。河南出版集团总资产63.3亿元,销售净收入50.96亿元。河南文化影视集团综合实力在全国的排名由2005年的第18位上升到第9位,被文化部确定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河南文化的空前活跃,吸引了社会资本的大量涌入。去年,河南推出的“河南省重大文化项目推介活动”共吸纳社会资金近4000万元。在“中原文化港澳行”等一系列大型文化宣传推介活动中,累计签订49个合同项目,投资总额74.13亿元。今年4月的中博会上,文化产业更是签下55个大单,投资总额达131.78亿元,其中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文化产业项目就达13个。
  相关稿件
· 云南河南商会近日在昆明召开成立大会 2007-08-30
· 河南济源向试点村免费发放环卫车 2007-08-30
· 青海明胶启动并购战略 布点河南和甘肃两地 2007-08-29
· 河南省涉农资金使用整体良好 2007-08-27
· 面对价格上涨,河南餐饮协会拒做“推手” 2007-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