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成了“首堵”,这是工作、学习、生活在北京的市民不得不面对的尴尬。现在,“首堵”问题终于找到一个突破口:8月17日至20日,北京实施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措施,进行“好运北京”环境交通测试,4天的测试期内,130多万辆机动车停止上路后,公共交通的平均运营速度从平日每小时14公里增加到测试期间的每小时20公里,增幅约为43%。同时,污染物排放浓度的积累速度明显放缓,北京连续拿到了4个二级天。 北京市这次采取临时交管措施期间,电视台记者在街头进行随机采访,一位私家车主不无自豪地说:“今天是双日子,我这车是双号,也没开出去,也算是为奥运作一份贡献吧!”使我有些不解:既然那么多声音呼吁要限制车辆上路行驶,为什么不去限制车辆购买?既然要限制车辆的购买,为什么不从源头上开始限制车辆的生产? 法国巴黎大区拥有1100万人口,500万辆汽车。最近,我在巴黎小住三日,几乎未曾遭遇过一次堵车,当然,可能是因为许多巴黎人都外出度假了。导游说,巴黎市区尽管平时人多车多,但很少会出现我们那样的“首堵”现象。这是因为巴黎的地铁网点密集,无论你站在巴黎市区的哪一个点,离你500米内肯定有一个地铁站。巴黎地铁每天的客流量超过600万人次,所以欧洲人形容每天从地铁进进出出的巴黎人是“老鼠”。 巴黎不仅满足于地下疏散人流,他们今年7月还启动了一项“骑车自由行”的自行车自助租赁服务,鼓励市民短距离骑行。半小时内把租用的自行车还回,租金全免,超过半小时,开始按递增的方式支付租金,即第二个半小时的租金为1欧元,第三个半小时的租金为2欧元……如办理年卡,全年费用仅为29欧元。在巴黎市区,几乎随处可见待租的自行车。《北京晚报》的消息说,一个月时间,巴黎市区750个租车站点的1.06万辆自行车共被租用150多万次,平均每天行驶里程近16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4周。“骑车自由行”又一次改变了巴黎市民的出行方式,不仅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市民的锻炼问题,还减轻了空气污染,保护了自然遗产(《北京晚报》2007-8-15)。 更绝的是,在国内许多城市拆除沿街店面,拓宽市区主次干道路面,以提高车辆的通行能力时,巴黎却反其道而行之,取消路边停车侧道,兴建大型地下停车场,把腾出的路面拓为人行道;人行道从原来的12米拓宽到24米后,再种两排梧桐,大道两侧就有了4排树木,那真是一道绿树掩映的美丽风景线。导游说,这样改造以后,某种意义上“逼”得车主无路可走,只有乖乖地绕道而行,或者安步当车。 有人说,大城市现在车满为患,随之而来的道路拥堵、废气排放、热效应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限制一部分车辆出行,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不仅仅是奥运会期间可以进行,平时同样也可以施行,虽然给少数人带来一些不便,但给更多的人带来了方便。虽然我是“步行族”,但我不以为单双号限行是一种上策,以巴黎为例,只是想说明一个道理:解决交通问题的主流,应当是积极发展公共交通,应当是疏,而不是堵。 我生活在南京,也许因为这里是六朝古都的缘故,我们也经常可以目击“首堵”的壮观场面。其实,今天北京的交通问题必将是未来中国城市的问题。是限制汽车的使用,还是限制汽车的拥有,甚或努力改善城市公共交通的现状?不要等到汽车纷纷上路、频频拥堵之时才出台单号、双号限行的办法作为权宜之计。应当借鉴巴黎等国际化大都市的管理经验,从制度设计入手,以人为本,疏堵结合,还车主的路权,也还行人的路权。说到底,要还我们每个人在路上自由自在的那份感觉! 《京华时报》8月20日的消息说,奥运会前,北京市将建立遍布地铁口、商业区、交通枢纽、宾馆写字楼及社区的200个自行车租赁点,推行自行车全城联网、异地存取的租赁业务,投入的公共自行车将达50000辆。——不仅仅因为奥运会,我们才需要便捷的城市公共交通,所以,也不仅仅是北京,才需要改善城市公共交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