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出租车司机个人出资18万至20万元购买的出租车,所有权与经营权却归出租车公司所有。一对开出租车的夫妇因交涉“两权”被打,致一死一重伤。
这一事件激化了“两权”矛盾,从7月30日至8月1日,全城10000余辆出租车的“的哥的姐”们,集体停止运营,市内交通陷入有车不能坐的瘫痪状态。
事件发生后,虽然郑州市政府迅速作出应对,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平息了各方矛盾,但暴露出的出租车管理体制问题却令人深思。
2007年8月1日,郑州市西大街。郑州市出租车停止营运第三天早晨,一些出租车开始零星上街载客。但街头仍然可见不挂牌照的出租车,另一些出租车的前挡风玻璃上则挂着“今日休息”的牌子。 从7月30日上午6时30分起,郑州市10000余辆出租车开始集体停止运营,市内出租交通陷入瘫痪状态。
7月30日上午,昔日车满为患的河南省会郑州街头,突然呈现出少有的宁静。细心的市民发现,平日街头唱主角的出租车,一夜之间“蒸发”得无影无踪。 多列火车驶入郑州站,上千名乘客出站后,却未见一辆出租车相迎。公共汽车也寥寥无几,据说全被堵在路上了。旅客们不得不提着行李,乘坐摩托车、三轮车,甚至徒步行走在路上。习惯于出行“打的”的市民不断发出这样的疑问:炎炎夏日,旅游旺季,正是出租车营运的好时机,为什么在街头愣是打不着车呢? 8月2日,郑州出租车全部恢复营运,出租车将高挂的“今日休息”的牌子撤下,但此前发生的事件显然已对城市交通产生影响。“那两天道路被堵塞,整个郑州的公共交通几乎陷入瘫痪。”一位市民描述说。 在火车站附近的一商户说,7月30日那天,从火车下来的外地乘客打不到车,拖着行李站在街上不知所措。深夜下车的乘客,样子更可怜。一些外国游客望车兴叹之余更是困惑不解,他们很遗憾地说,这样做实在很影响这个著名旅游城市的形象。 停运事件中,一些载客的出租车“就像做贼一样”,一位市民对《民主与法制时报》记者说,一旦被已经停运的其他司机发现,这些车辆会立即遭到石块袭击。一位出租车司机在7月31日的遭遇更为尴尬:“那天孩子突然高烧需要送医院,出车前我把车牌摘下来,又用白纸把车身糊了一圈,四周写上‘自用’,这才敢开出家属院。”他还说:“罢工纯粹是我们自己的损失,四五天要损失1000多元,但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只有这样了。”
事件的导火索
郑州市出租车业始于1985年,目前共有10607辆、从业人员近两万人,出租车公司有58家,行业规模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九位,年运送乘客达1.1亿人次。 在郑州,大多数出租车司机为下岗职工、失地农民和城镇待业青年。出租车行业收入虽然不高,但相对比较稳定。 《民主与法制时报》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郑州市出租车大多由个人购买,郑州市城市公共交通客运管理处为便于管理,规定出租车司机必须与出租车公司签订挂靠合同才能参加运营。在万余辆出租车中,约90%左右的出租车都有挂靠公司,并与公司签订了挂靠合同,而剩余大约10%左右的出租车因原来挂靠的某公司经理携款出逃,最后改为客运管理处下属的托管部直接管理。而凡签订挂靠合同的出租车都归挂靠公司管理,出租车的营运权、行车证以及经营权都归公司所有,司机每月还要向公司交纳一定数量的“管理费”。 然而,由于缺乏规范性和有效监督,一些出租公司将本属于司机所有的出租车以运营权的方式抵押出去,向银行贷款或者进行投资,侵占个人资产。出租车司机对此深感不满,在2005年郑州还发生过某出租车公司法人代表魏某携公款出逃一案。而出租车所有权、经营权的变更过户也不是出租车业主个人所能决定的问题,存在各方矛盾和利益分配,因此多次反映无果。 一位姓王的出租车司机向记者透露:“这次罢驶事件源于出租车产权和经营权无法落实到位,是司机自发组织的活动。早前在内部广发宣传页有一个多月,同时通过车载电台通告此次罢驶事件,目的是要求公司归还‘三权’(营运权、行车证、经营权)。”他还告诉记者:“罢驶事件在很久以前就已埋下伏笔。今年3月份,郑州市银河出租汽车服务有限公司的23名司机将自己所在的公司告上法庭,要求解除挂靠合同,但没有结果。4月9日,该公司发生一宗刑事案件,出租车司机宋利民因合同问题与公司发生纠纷,最后竟被殴打致死,其妻子被打成重伤。前段时间郑州又发生了出租车司机因挂靠合同纠纷被其所在公司殴打重伤事件,并有一些出租车公司把司机购买的汽车抵押给银行,投资亏损,成为此次停运的导火线。” 一位熟悉内情的业内人士评价说,个体经营者为了谋生,花费18万至20万元买来的出租车,产权却不能属于自己所有。因为当地许多出租车公司立下“行规”:凡与出租车公司签订挂靠合约的,出租车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这“两权”必须归公司所有。许多车主既无养老保险,又无医疗保险,已把车看作保险底单,如果经营权一旦归公司所有,他们将直接面临生存问题。用出租车司机们的话说,这分明是自己“花钱替别人养儿子”,司机们对于这种带有霸权或垄断性质的不平等条约耿耿于怀,以致爆发出这次不可收拾的全行业矛盾。10000余辆出租车司机“集体休假”,损失的不仅是出租车司机自己,还有急于出门的广大市民,更给一个城市的形象抹上了阴影。
出租车“集体休假”风波
7月31日晚上,一位搜狐网友当天在其博客中感叹:“突然想到,今天可是全郑州出租车罢驶啊,不知要有多少人在雨地里回不了家了。现在终于了解到出租车有多重要了。停运这一天,公交车几乎挤爆,看病的、生孩子的坐不上车,120满街狂奔。”
另一位网友“袁妙不可言”在其博客上贴出了一篇题为“少了出租车的郑州”的帖子:“这个早晨,不再堵车,不再显得忙碌,路上少了很多红色和绿色,只剩下黑白!”
帖子颇有几分诗意,但其中的含义似乎又尽在不言中。
“7月30日清晨6点30分左右,约200名出租车经营者开始在郑州人流量较大的路口拦截过往出租车、公交车,并阻塞交通。”一位现场目睹整个事件过程的市民向记者描述了当时的情况。从西大街出发,沿二七塔到主干道金水路等繁华地段,近30分钟车程,只见两三辆出租车,且前挡风玻璃都挂有“今日休息”的牌子。在花园路,平日出租车随处可见,当天却不见踪影。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路上交警明显增多。而号称“迎宾大道”的金水路,是狭长的郑州城区横贯东西的主干道,在通往火车站的路口,至少有5处被封堵。7时30分,出租车司机小刘没有照常开车,而是骑着自行车出门。走到南阳路上的大石桥立交桥,他看到大约有十一二辆出租车横七竖八地拦在路中,有人甚至将隔离栏杆横挡在路上。 “被围堵的这些路口是郑州市的主要交通要道,事实上,整个郑州的交通已基本瘫痪。”一位开私家车出门办事的张先生因无法通行不得不拐回家。一位市民告诉记者,从7月30日起,停运的出租车司机只要见到街上运营的出租车,就会扔抛石块和矿泉水瓶子进行袭击。一些出租车司机说,大家都在自发地争取自己的权益,极少数司机却趁机营运,自然引起同行愤怒。 有市民称,在此次停运事件中,全市有多辆车辆被打砸,也有部分司机和乘客被打伤,公安机关依法抓获处理了一些闹事的人员。 与此过程相伴随的是官方积极的斡旋行动。 记者从有关渠道得到一份郑州市客运管理处2007年7月20日发布的文件——《关于化解出租车司机“7·30—8·3”非法集会的处置预案》,文件显示:为控制事态发展、及时化解非法集会罢驶事件,客运管理处向58家出租车公司派出工作组,要求各公司经理采取教育、劝诫等各种方式,确保本公司出租汽车业主当日不参加非法罢驶,正常营运。 文件发布的时间说明,郑州市客运管理处应对出租车停运的工作还是走在了前面。事发后,郑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又成立了“郑州市出租汽车行业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工作预案,对司机合理的诉求予以支持,保护其合法权益;做部分停运出租车司机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理顺情绪,恢复营运;公安机关对拦截、威胁正常营运出租车的个别人坚决打击,违法者要依法处理。并进一步研究符合郑州实际的出租车行业管理办法。 8月15日上午,记者来到了郑州市客运管理处,楼下零零散散地停着一些出租车。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司机,司机们对前几天停运事件还心有余悸,他们告诉记者:“在现有体制下,出租车公司如果能严格执行政府政策,‘郑州模式’基本上产权明晰,但偏偏是,‘经是好经,却被歪嘴和尚给念歪了。’” 在郑州市客运管理处,记者见到了该处武保利主任,武主任得知记者要采访前几天的停运罢驶事件时,显得相当谨慎,并一再表明:“没有上级领导批准,不接受采访。”几经周折,武主任才给记者复印了客运管理处下发的55号和59号文件,但对记者提出的问题却不发表任何意见。
停运事件暴露管理体制病灶
《民主与法制时报》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今年年初,为保护个体营运者的利益,郑州市城市公共交通客运管理处下发文件明确了所有权和经营权归出租车经营者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但该文件在落实执行时,却遇到了重重阻力。于是,就有司机们质疑“出租车公司通过签订不平等合同的方式,迫使出租车业主放弃自己花钱购买的出租车产权,这无疑是明目张胆的剥夺,也是再霸道不过的侵权行为。出租车公司不过是一种普通的营运企业,他们哪来如此大的特权?”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法学博士王军,从1998年就开始关注出租车问题,他是我国第一个从经济学和法学入手对出租车问题进行专题研究的专家。王军教授谈了自己的观点:“出租车业关乎市民出行,更关乎一个群体、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城市的生存状态和管理能力,社会影响重大。尽管出租车业的改革近年已有很大进展,但一些体制弊端却盘根错节,不但未见消微,反而愈见丛生。出租车频频停运,暴露出的出租车管理体制问题令人深思。” 王军教授说:“出租车所有权和经营权牵涉到千万司机和消费者的利益,利用市场杠杆和公开听证程序,能够比政府部门强行规定做得更好,成本更低。而频频发生的‘出租车停运事件’表明,管制下的出租车市场常常无法平衡各方利益诉求,最终导致矛盾加大。‘在不存在市场失灵的地方创造出了市场失灵’,恰恰说明了这种管制的失灵。”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王克勤曾对北京出租车行业做过长时间的深入调查,并写了《北京出租车垄断黑幕》一文。本报记者通过比较发现,郑州出租车行业的经营和管理与北京出租车业有许多相似和相同之处:出租车经营权本来是社会公共财富和社会公共资源,如今却成了一小部分人手中的特权。这都是因为政府部门给予一些企业排他性的出租运营服务的权力,从法律上排除了竞争的可能,从而保护了少数人的利益却损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这就是典型的“法定垄断”。这种垄断下的管理体制导致的结果只能是“亏了国家,苦了司机,坑了百姓”。 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专家的研究表明:开出租车属于个体劳动者性质,这个行业既不需要高新技术的投入,也不需要巨额资金的运作,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出租车公司这一级没有任何存在的经济价值和政治意义,因为大部分资本和所有税费,都来自司机。政府收到的税金相比出租车公司的收入,简直低得可怜。因此,应该将车交给出租车业主经营,由车主直接向国家纳税。
出租车改革路在何方
目前,对出租车的管理,全国还没有统一的出租车客运管理法,河南省至今也没有统一的出租车管理法规、规章以及配套的实施细则。在河南,现行的管理多是依据当地市政府和部门制定的行政规范性文件。 由于出租车客运管理立法的空白与管理的不完善,使得出租车客运市场存在着许多问题。而随着出租车行业的发展,原来的管理模式与现在出租车业的状况也已不相适应,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后果。比如,不能打破现有层次较低的部门规章或规范性文件的管理现状。这些问题,阻碍了出租车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调查采访中,许多出租车司机向记者反映,政府部门早就应该正视出租车行业的公用事业性和行政垄断性,通过明晰产权,核定合理利润,采取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改变出租车产业不合理的利益和风险分配机制。在政府出让经营权时应合理限价,减轻投资人与司机的牌照成本,对于是企业经营还是个人经营,让市场去选择。要根本解决出租车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就必须制定符合本地客运出租车管理的法规。 而此次停运事件,政府能够高度重视出租车司机的呼声,并以最快速度理顺管理体制,堵塞漏洞,也得到许多出租车司机的体谅,这也是出租车司机很快结束停运、恢复营运的主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