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华、苗娟、周盘龙的创业成功,不仅带动20多名大学生投身小岗创业,更带动了50多户当地村民投入双孢蘑菇种植。
新学期开学,安徽科技学院四年级学生王中华格外忙碌:临近毕业的他不仅要像其他同学一样忙着修改论文、准备答辩,还要忙着准备新一年的双孢蘑菇种植;更让王中华忙碌的是,今年又有20多名大学生报名到小岗村创业,衔接关系、落实贷款、补贴和生活安排……由于“同学”和“小岗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的双重身份,王中华自然要一一亲历亲为。
要创业就要落户农村
凤阳县选择小岗村等地作为试点,实行贴息贷款、政府补贴等优惠政策,但是,要想享受优惠政策,就要把户口迁到农村。 王中华、苗娟、周盘龙所在的安徽科技学院,是一所以农业科技为优势专业的学校,一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在实习基地的大棚里,他们亲历菌种从牛粪、稻草中长成白花花双孢菇的“神奇”,了解了双孢菇市场的良好前景和效益,年轻的大学生们萌发了创业的激情。 “一开始,我们只是想租借或者是建一个甚至是半个棚子试一试。”王中华回忆起创业经历时说。担任大学生实习指导老师的凤阳县委组织部干部张超得知大学生们的想法后,帮助他们进行了创业分析,指出如果想创业就不能“试一试”,因为规模小,相对成本就高,效益也不可能体现。张超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凤阳县选择“大包干”发源地的小岗村等地作为试点,实行贴息贷款、政府补贴等优惠政策,吸引农民群众和社会力量大力发展双孢菇栽培等种植业发展。 令人振奋的优惠政策,给大学生们极大的鼓励。但是,要想享受优惠政策,就要把户口迁到农村。在城市和农村的“户籍门槛”前,原先有意一起创业的6位同学因为家庭的反对先后退出了。王中华原来就是农村户口,父母费了好大力气才把他的户口弄到城市;为了让他们接受大学生把户口迁到农村的现实,王中华软缠硬磨,费尽了口舌。周盘龙的家在九江农村,父母希望女儿安心学习,毕业后能回到他们身边,也不支持女儿的创业打算。而来自淮北市的苗娟索性先斩后奏,直到大棚搭起了一半时,才让哥哥捎信,使家里不得不同意自己的决定。
艰苦创业迎来收获和信任
大棚里双孢菇第一次采摘出售了,企业上门的收购价是每公斤4.6元。“一个大棚450平方米,一个平方米的单季产量8.5公斤,一年可以产两季,一季可采4茬,一个大棚可以用5年……” 3位大学生的创业计划得到安徽科技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决定委派中国菌物学会会员、学院食用菌研究所所长何华奇博士担任他们的指导老师;并对他们创业期间的请假和补课做出专门安排,以保证他们创业和学业得到兼顾。同时,安徽科技学院还把王中华、苗娟、周盘龙3人的双孢菇栽培,列为学院“大学生计划”的实践性课题,予以资助。 去年5月,王中华、苗娟、周盘龙来到小岗村。小岗村党委给这些高学历的村民以尽可能的照顾:给他们安排了免费住宿和吃饭的地方,并免除了建大棚土地的第一年租金。在办理好相关手续后,3位大学生拿到了县里提供的13万元贴息贷款和每个大棚6500元的补助。从7月份暑假一开始,就在小岗村建起了自己的大棚。为了节约资金,他们采购和搬运建大棚所需的毛竹、砖块、稻草、牛粪,尽量自己动手。烈日下,风雨中,3个人天天忙碌,变得又黑又瘦。 整整一个假期,9座大棚及其配套设施如期完工,一层层栽培架上长出了白白嫩嫩的双孢菇。去年10月31日,大棚里双孢菇第一次采摘出售了,企业上门的收购价是每公斤4.6元,不到半个月时间,9个大棚第一茬双孢菇还没有采完,就销售了5万多元。“一个大棚450平方米,一个平方米的单季产量8.5公斤,一年可以产两季,一季可采4茬,一个大棚可以用5年……”迎来收获的王中华、苗娟、周盘龙在盘算着什么时候可以收回全部投资,怎么来发展自己的事业。 小岗村的村民们也在民主选举中对他们投上了信任票,王中华、苗娟、周盘龙被选为小岗村村委会副主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镇里领导说:“要想把种植业做大做强,就离不开知识和技术啊。” 王中华、苗娟、周盘龙的创业成功不仅带动20多名大学生投身小岗创业,更带动了50多户当地村民投入双孢蘑菇种植,去年还只有30多个大棚的小岗村,今年将形成300个大棚的规模。时全等大学生的蔬菜大棚还没有完工,大王府村的村民就跟着拜师学艺,跟进发展了40亩大棚蔬菜。武店镇是凤阳县双孢蘑菇种植比较集中的地区,为了提高种植的技术含量和经济效益,镇里领导主动到安徽科技学院“引智”,邀请石旭、许光雷和马学君3位大学生前来创业,在资金、场地和生活上提供多种便利,支持大学生建设实验室进行菌种生产、开展种植示范。镇里领导说:“要想把种植业做大做强,就离不开知识和技术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