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建筑五书”寻京城“帝都魅力”
    2009-06-15    本报记者:庹泓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丛书》第一部分———《北京紫禁城》、《北京天坛》、《北京颐和园》、《北京四合院》和《北京古建筑地图》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

    在北京城居住了20年,只知道心里装满喜欢,却并不明白那些喜欢都为了些什么。近来读到清华大学出版社刚刚出版的“北京古建筑五书”(包括《北京古建筑地图》(上)、《北京紫禁城》、《北京天坛》、《北京颐和园》、《北京四合院》),突然领悟,原来“帝都”魅力,真真地藏在了这座城市的许多个建筑和故事里,仅仅靠“国际大都市”几个字,是无法诠释清楚的。
    建筑是一道风景!原本,我们研读建筑,就是研读历史,研读城市,研读文化和艺术。

    3000年历史800年帝都

    走在京城的道路上,缠绕大脑的常常会是一些跨越时空的遐想:我站立的这个地方,过去站的是谁?我居住的这座房子,过去住的又是谁……
    这类探寻城市故事的念想,可以在“北京古建筑五书”里得到一些答案。这五本图解丰富的书籍,系统地讲述了很多关于老北京的旧址旧事,让读者自由穿行在城市历史时空当中。
    600多页之厚的《北京古建筑地图》(上),收录了二环路以内1949年前建成的保存完好、价值较高的历史建筑,编者通过实地踏勘和拍摄,精选了302处较为重要而完整的古建筑,图文并茂地介绍其特点和艺术成就,另选择了719处尚存或者刚刚毁去的古建筑,还通过列表注明了其地址和保存状况。
    很多北京历史知识都可以在“北京古城史略”章节里获得。如北京城从公元前1046年建城(当时称蓟城)至今已逾3000年,其间经历了古蓟城、燕上都、唐幽州、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民国北平直至新中国首都北京等许多重要历史阶段。北京城的前身“蓟城”就在宣武区广安门一带。
    作为帝都,北京城的历史也有800余年。由“辽南京”直至“金中都”,北京地区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重要政治中心,为元明清直至今日北京持续作为中国的首都奠定了基础。
    《北京古建筑地图》“北京古城史略”介绍,明北京的规划设计总结了元大都、明中都(位于安徽凤阳)、明南京三座都城的丰富经验,同时还追溯到北宋汴京、金中都等都城的规划传统,可谓是与中国古代都城规划传统一脉相承,代代发展的集大成者。而明北京城的大量建筑群包括宫城(紫禁城)、御苑(如三海、万岁山等)、坛庙(如天坛、先农坛、太庙、社稷坛等)、陵寝(明十三陵)、四合院、私家园林、寺观、名胜等等,许多都保留至今。
    清朝的北京又是怎样布局规划的呢?据“五书”记载,清朝定都北京后,几乎完全沿用明北京城旧制,在旧有基础上修缮、重建———今天北京古城中的传统建筑群大都为清代修建。清代对于北京城市建设的最大贡献在于大规模的皇家园林营建。此外,清北京外城涌现出大量会馆。总体来看,明清两代在凸字形城廓里的城市形态并无太大变动。
    中轴线是北京城最壮丽的城市乐章。“明北京中轴线(形成于1564年)南起外城正门永定门,北至钟鼓楼,直线距离近8公里。由五个段落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和尾声,正如一部宏丽的交响乐或一出跌宕起伏的戏剧,实在是中国乃至世界城市史上不可多得的杰作(巴黎城市中轴线,形成于1836年,长约3.63公里;华盛顿城市中轴线,1791年规划,长约2.33公里,如将国会大厦东侧道路也计入,则长约5公里)。”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热烈赞颂北京城的中轴线:“一根长达8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是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古今杂处中西融汇

    “北京古城史略”介绍,北京城的建筑西化变迁出现在清末。
    随着鸦片战争的失利以及素有“万园之园”之称的圆明园毁于英法联军的暴行,清末的北京城开始了“西化”历程。洋式建筑和西方近代城市基础设施开始陆续在古老的帝都涌现。
    从明清直至民国,北京陆续有不少教堂建成。而1900年以后建造的东交民巷使馆区带来清末北京城市形态最大的变化:在紧邻内城正阳门、占地约100公顷(几乎为紫禁城的1.5倍)的范围内,形成了西方列国的大型“建筑博览会”,一座城中之城。
    在使馆区大量新奇豪华的洋楼带动下,北京城开始刮起了一股“洋风”,出现了许多由外国建筑师设计建造的“正宗”西洋式建筑。清末的北京还出现了一系列中国工匠建造的仿造圆明园西洋楼样式的建筑。
    但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的西方建筑师当中掀起一股“中国传统复兴”风潮,之后,又出现了“传统主义新建筑”。
    尽管清末和民国时期北京城出现了大量西洋式建筑乃至全盘西化的街区,然而截至1949年以前,明清北京城的绝大部分还是得以较为完整地保留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旧城保护与现代化建设纠缠了50余年,尽管北京的古建筑和传统街区在现代化城市建设的进程中消殒了大半,但仍然有相当的数量和规模留存下来,镶嵌在古今杂处、中西融汇的城市环境之中。

    文化遗产永世留存

    《北京紫禁城》作者刘畅在书里评论道:在我的心里,更急切地感受着一种焦虑———我们的建筑师仿佛太沉醉于“偷看”,仿佛,或者说确实,已经忘却了自己原来搭积木的方式。
    我想,这位清华大学建筑学教授讲这段话的目的,大概就是期望人们把“一洋一中”平静地并置于心间。毕竟,北京拥有6处世界文化遗产,在世界城市中名列第一。
    让我们重温建筑大师梁思成的话语———这些建筑遗存不仅具有独立的价值,而且曾经以其无与伦比的丰富性和完整性,构成了一个全世界保存得最完好,而且继续有传统的活力的、最特殊、最珍贵的艺术杰作。
    古代建筑如何与现代时尚共铸辉煌?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更需要对城市历史有充分认知的人来好好研究规划。
    也许,华润雪花啤酒公司联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开展“普及与传承———中国古建筑研究与传播合作项目”,目的就在于抛砖引玉。
    作为生活在这个既现代又古老的北京城的居民,今天我们可以做的最简单的事情,或许就是好好读读正在陆续出版的“中国古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并通过照相机的小视角捕捉领略中国古建筑的魅力,寻找北京文化的独特音符,从而感知她的博大精深,进而爱护她,建设她。我们相信,北京是世界的,更是中国的。作为中国人,我们有责任读懂她并传承她恢宏的文化。

  相关稿件
· 首届中国古建筑摄影大赛拉开帷幕 2009-06-12
· 大量老宅年久失修 苏州为古建筑找"活路" 2008-07-02
· 徐普来:20年收购26幢徽派古建筑 2007-01-11
· 文物斗士徐普来:20年收购26幢徽派古建筑 2007-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