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 书]行者的背影
    2009-03-18    蒋雪孩    来源:经济参考报

  书名:《敬重与惜别——致日本》

  作者:张承志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日期:2009年1月

  初次读张承志,是在学校自编的一本语文书上,作品的名字是《禁锢的火焰色》。在扑面而来的冷硬炙焰中,我感觉到了作者的一种近乎宗教狂热者的坚执。
  从那以后,我便以为张承志的笔是滚烫和充满野性的,像是灰绿与暗红色块的猛烈交合。直到读完手中的这本《敬重与惜别——致日本》,我才更多地发现了其在炽热情感背后那极易震撼人心的智慧与深沉——他就像一个在历史长河中艰难跋涉的行者,步履永远稳重而决绝。
  在西日本的尽头,枫叶正要染上如血的胭脂色。作者沿着秋日巡礼的脚步旅行,红叶也亦步亦趋地留下前进的足迹。长崎、九州、下关、广岛、京都,最后回到东京。这旅行的路线何尝不是一次在两种民族、两个灵魂的夹缝间探寻与挖掘的过程?
  书中展示的,是一个我从未真正认识过的邻国——日本。
  我第一次去日本是2008年的7月。一片湿热的绿荫海洋中隐藏着一种能让我从心底萌发出激动的新意。从太阳神雕塑那微抬的嘴角,到京都先斗町小巷中一个个相邻、一眼看不到头的小酒吧,甚至只是奈良公园里为了一块粟米饼干而睁着清澈的大眼睛跟着我走了好远的小鹿……这所有的一切都让我被一种安静、轻松的气氛缓缓包围。还有东京的秋叶原和大阪的梅田……一个个看似杂乱的细节可以轻易组成一幅集合了各方元素、几乎能刻入人心的画面,那是种让人无法拒绝的魅力。是日本独有的魅力。
  只是我并没有一双冷静凌厉的眼睛,看透这些和谐之下的不可动摇的坚忍与只有这个飘飞着樱花的国度才有的近乎固执的严谨;还有那就算过再多个世纪也无法改变的、早已深埋于民族灵魂中的狂乱。
  回顾日本的历史,鼻尖总能飘来一股血腥的味道,怎么也去不掉。横须贺三笠公园内的三笠舰前摆放着镇远的炮弹;本州岛尽头的马关还留着当年的谈判桌;说不准哪一把陈列柜里的刺刀上,还沾着我们同胞的血与哭泣!一组又一组的场景经由张承志的手撞进我们的视野中来,我甚至都能感觉他手中的笔与纸相触却在灵魂上相划的力度……那是一段疯狂、又不得不让每个人去面对的历史。
  日本曾在我们的眼前趾高气扬,而两颗原子弹却把它拉进了地狱。最后,日本还是站了起来,即便起初体无完肤却在日后给人们无数的惊奇。我喜欢张承志在这时近乎冷漠的客观,越是冷的眼,才越能看清最真的世界。
  日本这个小岛国集聚了太多不同的文明,但它却以一种极度一丝不苟的方式将其仪礼化了,成为了存在于束缚中的传承。所有多元的本质都在于民族唯一的信念,只有内里的充实,才能唤出外部的真正的光彩。这是我们所有人在对其在历史上的残暴举动进行谴责时,必须要投上的一份敬意。
  在我看来,让张承志来写日本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张承志生于北京,之后在大草原上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他精通多种语言,甚至能用日语写作。广袤的草原总会在不羁中让人显得与众不同。那种气息无法构建,是自然独具与独赋的强烈信仰感。而其与日本大和民族所深存的激动与稳重,又是再也不可出其二的天作之合……
  越发觉得自己对日本的了解太过肤浅,以至于手中的笔都沉重起来。合上书时,服部幸雄老人的音容笑貌显得无比真实,他那中日友谊传递者的形象永远也不会为人们所忘记。原爆纪念碑触之依旧冰凉;义士们以血冲开新纪元。日本作家们笔下荒凉之感横生,还有革命派站在被杀戮者一侧的正义……不知另一个世界中是否和平并充满令人羡慕的暖意?
  眼前忽然出现了在关西空港看到的落日,余晖柔软缱绻,代表的却是过去日子的死亡。依稀看到一个快要融进光里的男人的背影,他的手上握着的是岡林信康的吉他,想必那吉他的音律也如岡林的声音一般,溽热又淳厚,几乎把那落日余下的光明变成对新生的呼唤了。
  张承志的脚步是不曾停滞的,即便带来的是更多的孤独。所以我们能望见的也只是他的背影。那么,我们不如怀着像他对日本那样的敬重与惜别,注视行者的背影,远去吧。

  相关稿件
· [读 书]营销 升值 软财富 2009-02-25
· 春节读书热折射阅读趣味新流变[图] 2009-02-04
· [读 书]成长的智慧 2009-02-04
· [读书]破败中的蓬勃 2009-01-14
· [读书]依然饱满 依旧鲜活 2008-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