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荒”这个字,荒古、荒野、荒原,仅凭九条笔画便能把心灵拉至目光所不能及的洪荒甚至更遥远。仿若可以睥睨苍生,厚重无边的浮云在胸口交织出最悠久的旋律,手中的笔似乎在颤抖,要以怎样雄浑的笔触,才能勾勒出这个丰富的世界? 《北大荒新闻系——黑龙江兵团新闻干事的青春记忆》是我最近读到的一本书。之前还以为看错了书名,因为在“北大”的后面多了一个“荒”字。我想这应该也不能怪我,“新闻系”本来就是高等学校按新闻专业的性质设置的教学行政单位。一看到“北大”,我想更多人的心里都会先浮现出一汪清澈的未名湖与一座俊秀的博雅塔,可转目看到书名上“北大”后面还跟着一个“荒”字,便顿觉书卷气骤消而徒增了几分冷峻。 翻开这本书,一种充满活力的热情和无法言说的欣喜便毫不避讳地从字里行间跳跃而出,扑面而来。一时间,竟也被这似火的激情与快乐搞得全身暖洋洋,无比舒畅。如今,书的作者们虽尽数度过了知天命之年,却都还给人干劲不减当年的感觉。我注意到,书中每篇文章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话语,都流露着对北大荒这所“大学校”的感激之情。 或许还是那个“荒”字吧,它于不自觉间延展了一切:红日初升时的地平线,似在眼前却又远在天边。希望用细碎的光芒灼痛了人们的眼,可那似乎马上就要破胸口而出的满腹澎湃,又怎么构不成一幅壮丽的诗篇?都说“北大荒的土地肥到了家,插根筷子也发芽”,是啊,一支筷子都能被激发出蓬勃的生机,更何况人呢。 北大荒的新闻干事们也好,艺术家们也好,提起几十年都未曾放下的笔时,心中一定会有某种明晰却又懵懂的悸动:或许浮现在他们脑海中的,正是那金黄麦浪与如水的蓝天交织的画面,北大荒如同一个丰富的调色盘,把风景的颜色和人们灵魂的色彩交织在一起,将无沿的广度和深度相互融合于一体。如此成型的画卷与文段,怎能不五彩斑斓? 现在我们谈论一所高等院校的配备和师资是多么重要时,往往会不自觉地忽略自然的因素。诚然,北大是国家教育界最高形象的代言。可北大荒又何尝不是呢?它是中国现代化大农业的见证,同样也是响当当的“国家品牌”,它完全具备成为无数人精神象征的能力与气魄。 大自然本来就是人类最好的老师,从地平线处苏醒的太阳衬着一望无际的原野展现在你眼前,那是无数饱满的色彩竞相辉映的和谐,它可以清楚地告诉你什么才可以被称作广阔。或许让你移不开目光的只是山林里的一棵白桦树,它的坚忍与平和存在于野性的底蕴之上,就算历经雨雪风霜,傲然的身姿也依然挺拔昂扬。 生活在北大荒的新闻干事们是幸运的:他们在“北大荒新闻系”里接受着自然的荷泽与洗礼:丰富、生动、朴实、深刻、富含营养的“教材”供其选择,而日后成为多个领域最优秀的人才,也是“天命”注定了吧。 所以他们感谢北大荒,感谢那荒不失淡定、野不减真诚的土地;感谢那些当初北大荒赋予的,如今沉淀于他们目光中的广阔与坚定……所有的温暖光辉都经由文字表达,却又那么意犹未尽,似乎只将心里的火热开了个头,如汪洋恣肆般的笔就已滑出了很远…… 或许关于北大荒的更多惊叹与神奇,还得亲自去那片黑土地才能体会。 只知道在这些“人老心不老”的新闻干事们的心中,那鲜美、鲜明又鲜亮的记忆与感动—— 依然饱满,依旧鲜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