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低碳”生活方式渐行渐近[图]
    2009-01-14    本报记者:袁晔 傅双琪    来源:经济参考报

新华社发

  穿棉布衣服还是化纤衣服?坐电梯还是爬楼梯?开车还是走路?在一部分国人眼里,这不再是随机的选择而是严肃的生活态度问题,他们追求的是“低碳”的生活方式。

穿棉布衣服 过“低碳”生活

  “我更喜欢棉布衣服。因为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这是不环保的。”林辉说。
  棉布衣服是不是真的比化纤衣服更环保姑且不论,但是林辉希望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每个细小改变来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这就是所谓的“低碳”生活方式。
  “我个人能做的都是小事,但是如果每个人都能够选择低碳的生活方式,效果就是巨大的。”林辉说。林辉所工作的环保网站“中国低碳网”上提供了各种各样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信息,既有相关政策,也有生活中减少排放的小窍门。
  目前最热闹的社交网站之一豆瓣网上有十几个与低碳生活有关的小组,他们积极推广着“碳中和”的概念,即排放多少二氧化碳就得补偿多少。其中名为“低碳生活”的小组更提供有碳排放的网上查询,比如,一家三口如果一年用电3000千瓦时,就排放了2.36吨二氧化碳,那么他们需要种22棵树才能抵消。
  这种减排方式也渐渐为企业所采用。在线旅行服务网站携程网2008年9月推出了一项“碳中和”服务:顾客预订机票时,网站将根据飞行里程告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及相应的补偿选项。比如,飞行15000公里积分5000点,就可以换一棵树苗,由非政府组织“根与芽”的志愿者种在内蒙的沙漠地区。
  携程网客户服务部总监刘洪兵说,顾客对这项服务反馈很好,过去三个月已经有2300多名顾客用积分换了树苗。
  中国第一家实施“碳中和”的旅馆URBN一年前在上海开业。管理方说,旅馆从国际碳排放中介机构“零排放”购买了排放指标,这家有26个房间的旅馆运营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都通过“零排放”机构的节能减排项目抵消掉了。

只有16.5%的人了解“碳中和”

  然而,像林辉这样的人仍是少数。中国低碳网去年4月对300名网民进行的调查显示,只有16.5%的人了解“碳中和”的理念。
  出租车司机刘永说:“低碳?没听说过。我知道全球变暖。不过,这是不是二氧化碳引起的,还不好说吧。”在他眼里,低碳的生活方式就是从西方传来的舶来品,是赶时髦,跟自己没什么关系。
  “其实,低碳的生活方式就是传统的生活方式。节约一向是传统美德。可是现在,人们崇尚消费主义,总想赚更多的钱,住更大的房子,开更好的车子。”林辉说,“我希望中国人能够重拾传统哲学提倡的‘天人合一’的理念。”
  中国曾被称为“自行车王国”,现在却成为全球最有潜力的汽车市场之一。
  社科院研究可持续发展的专家崔大鹏说:“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有责任防止全球变暖。如果所有的中国人都像美国人一样生活,我们也许需要五个地球。”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中国已经是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仅次于美国。

政府助推节能减排

  除了民间的努力,我国政府也进行了节能减排的各种尝试。2008年6月,全国推行塑料袋收费制度;奥运会期间,北京前所未有地采取了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有效减少了1.2万吨污染物排放,相当于限行前63%的汽车尾气排放量。奥运结束后,北京市政府继续了限行政策,机动车按尾号每周停驶一日。
  崔大鹏说:“中国为履行‘绿色奥运’的承诺采取了很多环保措施,因此对在中国推广低碳理念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008年12月中旬,国家林业局举办了一次节能减排的研讨会,与会的官员和专家们不仅讨论减排议题而且身体力行,为抵消本次研讨会排放的82.2吨二氧化碳,他们捐献了两万元用于在北京郊区植树1.3公顷。
  崔大鹏说,除了普通公民的自觉之外,决策者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政府应当出台更多鼓励技术进步推广使用环保产品的政策,政府和企业应该努力推动消费者选择环保产品。此外,国家还应该向排污企业收费。
  “建设低碳社会,我们才刚刚起步。”他说。“但是,低碳的发展方式无疑是正确的方向。”

  相关稿件
· 黑龙江把节能环保型汽车列入政府采购清单 2009-01-14
· 湖南省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将现蓝天碧水 2009-01-12
· 倡议节能环保驾驶 号召养成良好驾驶习惯 2009-01-05
· 国家发展改革委倡议开展节能环保驾驶 2009-01-05
· 华硕N系列笔记本电脑获欧盟绿色环保认证 2008-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