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8-09-03 本报记者 高鹏 来源:经济参考报 |
|
|
|
新华社/西霸 | 2008年8月8日晚,李宁手持火炬在“鸟巢”上方腾空奔跑、点燃北京奥运会主火炬塔那一经典瞬间已深深刻在无数人的脑海里。然而,大多数人并不知道那支火炬有怎样的来历。日前,北京奥组委火炬技术顾问黄启均向记者讲述了关于这支火炬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由于保密措施严格,直到7月24日晚,黄启均才被告知开幕式主火炬的点火方式。点火方式的创意方案确定之后,接下来就需要黄启均来为这个创意的实现提供技术保障支持。为此,第二天黄启均就和技术团队到鸟巢进行实地演练。经过200多次模拟试验,黄启均决定对原有火炬的设计进行改造:一是增加燃气的容量;二是大幅增加排气孔的面积和数量;三是增加一块隔热挡板。 黄启均说,普通火炬的设计燃烧时间为6到8分钟,在主火炬点火彩排阶段,李宁升空过程大约需要38秒钟,完成点火需要4分多钟。尽管原有火炬的燃烧时间实际上已能满足这一要求,但为了给李宁更充足的时间,技术团队最后还是决定将火炬内的燃气量增加7克。这样一来,火炬能持续燃烧9分钟。为防止燃料泄漏,开幕式当天他们每一个小时就对火炬称重一次。 开幕式当晚,李宁在手持火炬升空过程中有那么几秒钟人们看不到火炬在燃烧,还以为火炬熄灭了。“其实火炬没有灭,只是火焰被风压在了火炬内部,”黄启均说,“彩排时就曾出现过这种情况,为解决这一问题,技术人员将火炬的排风孔由原来的近400个增加至600余个,而且孔径也由原来的1.2毫米扩至1.5毫米。” 黄启均说,当天问题主要出在李宁上升时身体有些倾斜,没能将火炬的角度保持在最佳的30度,火焰一度被风压在了火炬内部。 黄启均还透露了一个小秘密:由于李宁吊在空中时,手臂根本使不上力气,更别说举起重达980多克的火炬了,所以李宁手上戴着一个特制的套,把火炬固定在了手上,保证即使松手火炬也不会掉。导演组曾想过很多方法用外力支撑火炬,比如把真手臂绑上,用假肢举着火炬等等,最后还是决定在李宁的手臂上吊上钢丝,支撑他跑完全程。 黄启均的另一个身份是“祥云”火炬制造商华帝燃具股份有限公司的总裁。据他透露,按照北京奥组委要求,制造“祥云”火炬的模板将在赛后被销毁。这意味着,2.6万多只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从此成为绝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