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服务指南
奥运要闻
男子飞碟多向:捷克射手夺冠破纪录 戴蒙德无缘奖牌
女子柔道52公斤级比赛冼东妹挤进B组决赛 志在夺金
羽毛球女双16强比赛 卫冕冠军杨维、张洁雯成功晋级
女子射箭队211环小胜印度率先晋级团体半决赛
卫冕冠军惊吓出一身冷汗 张宁2比1逆转晋级16强
郭晶晶/吴敏霞成功卫冕女双3米跳板金牌
郭文珺谢落中国第三金 打破奥运会纪录
奥运经济
开幕式交通解密:16万人流何以井然有序
《中国故事》在奥林匹克公园开展
从国际化到中国化 国内品牌要利用奥运树立自信
奥组委及北京市官员解读“节俭办奥运”
奥运市场调查:奥运怎样影响着我们的经济生活?
奥运赞助商纷纷抢占北京户外广告有利地形
携程与PayPal战略合作瞄准奥运入境游市场
 
开幕式火炬点燃环节 设计团队试验四种方式
 
来源:法制晚报

作者:作者:杨萌 饶沛

发布日期: 2008-08-10

  如果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是8月8日全世界的焦点,那么点燃主火炬塔的环节则是焦点中的焦点。
  昔日的体操王子李宁点燃主火炬塔的那一刻,吸引了数十亿人的目光。为了这个时刻的完美,设计团队和工作人员付出了许多。
  在京郊进行秘密试验、几次更改设计方案、彻夜进行点火排练……不过当奥运圣火在主火炬塔熊熊燃起,所有的付出都有了最好的回报。

  点火方式

  多次更改方案 彩排后最终确定

  与以往历届奥运会一样,主火炬塔的圣火点燃方式是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的最大焦点。 
  其实,在点火方式的设计上,开幕式焰火特效总设计蔡国强等核心创作人员从最初就认为,有一个小小的遗憾无法回避,那就是鸟巢和火炬塔的结构都是事先确定好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创意的空间。
  大家在开幕式上看到的点火方式,其实已经是第四套方案了。在此之前,还曾经有三种方案都进行到了实际的试验阶段,但最终都因为各自无法解决的难题而被放弃。
  点火方式的试验从2008年4月开始,最终的方案则是在7月16日鸟巢第一次正式带妆彩排之后才确定下来的。

  ■方案一 失败 放弃原因:真实感不强

  在点火方式的构思过程中,最初被相中的方案是,由运动员沿着鸟巢的碗边奔跑,然后用直喷的方式把主火炬塔点燃。
  但在试验的过程中,直喷点火时的火焰不够连续,看起来缺乏真实感。这个缺憾一直找不到弥补方式,最终只能放弃。

  ■方案二 失败 放弃原因:点燃过程慢

  放弃了直喷方案,焰火团队专家组组长赵家玉想到了一种无色透明,燃烧时无烟无毒的膜燃料。当时的想法是把这种材料绕鸟巢碗边一周,让火焰围着鸟巢整整燃烧一圈再点燃主火炬塔。
  但在试验过程中,受燃烧速度的限制,火焰沿碗边一圈所需的时间过长。同时,在消防安全上也存在一定隐患,这套方案也被放弃了。不过,这种膜燃料得到了总导演张艺谋的认可,后来被用在了最终的方案当中。

  ■方案三 失败 放弃原因:艺术效果差

  被放弃的第三套方案,有一个让所有中国人热血沸腾的名字——众志成城。这个名字源于全国人民抗击汶川大地震时表现出来的万众一心的感人气魄。
  在这个方案中,主火炬手点火时,有50名演员被威亚吊起,排列成阶梯状,每人手中托着一根3米长的管子,里面装着燃料,点燃之后火焰沿着管子向上燃烧,直达火炬塔。
  这套方案的创意很巧妙,但它也有缺点,那就是被威亚吊起的演员不能自如地表演,空中动作比较单调,艺术效果不理想。

  ■方案四 成功 入选原因:以情感取胜

  开幕式上,李宁点燃主火炬塔的方案其实是在最后被采纳的。整个开幕式都在呈现一幅历史的长卷,而最终的点火方案也融入到了这幅长卷当中。李宁手持火炬被威亚吊起绕场奔跑,而他身后的画卷里则呈现了北京奥运会圣火传递的历程。“这个画卷一出来,人们会有一种心潮澎湃和感动,感到奥运圣火走到中国来是多么不容易,这是一个情感上的宣泄,也是我们最后选择它的原因。”蔡国强说。
  其实最后我们看到的这个方案也舍弃了一部分内容。起初的设计是随着画卷的展开,一个凤凰的影像将会出现在弯道上,凤凰的嘴将会和李宁手中的火炬火种进行高度的吻合,营造出凤凰衔着火种燃烧升空的效果。
  但因为弯道处全部都是横向的钢丝,影像打上去会受到影响,效果不理想。经过最终的商榷,凤凰点火的创意没能和观众见面。

  燃烧方式

  火焰高度达8米 不怕暴雨和大风

  其实,不仅仅是点燃火炬的方式经历了多次变更,主火炬塔的点火和燃烧方式也是经过多次试验才确定下来的。
  早在2006年4月,北京市燃气集团就开始了火炬燃烧装置的研究课题。
  2007年5月,为配合奥运火炬燃烧设计,燃气集团选择输配四厂作为火炬燃烧专用试验场地,并自筹资金380万元建设火炬燃烧试验所需的供气工艺系统和模拟火炬燃烧装置。
  5月23日晚,工作人员在输配四厂进行了火炬的燃烧试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等现场考察了火炬的试验效果,并对火炬燃烧的外观、形状、高度、稳定性、环保性等进行进一步讨论。
  经过反复试验,最后呈现的火焰造型立体,高达8米,并且遇到暴雨和十级大风都不会熄灭。

  在京郊反复试验 为保密搭防护架

  2008年4月9日至5月8日,主火炬塔在京郊西集进行安装、调试、演练。这期间,工作人员模拟开幕式程序演练主火炬塔点燃到熄灭的全过程,测试主火炬塔的抗风抗雨等性能和电控系统运行。
  为了保密,在西集试验基地的四周,搭建了一圈高大的防护架。因为主火炬塔的体积很大,在首钢制作完成后,在向西集基地运送时,是把主火炬塔分解成零件后运送的,到达基地以后再重新组装。
  在西集基地,点火试验做到万无一失之后,火炬塔终于可以运往鸟巢,安装到巨大的钢架结构上了。2008年5月16日,再次被“解体”的主火炬塔开始装车运往鸟巢。

  安装方式

  巨型吊车来帮忙 完工后被罩起来

  主火炬塔在鸟巢钢结构的安装位置距离地面有60多米,为了完成这项工作,专门从沈阳调来了一辆巨大的吊车,这种吊车在全亚洲仅有两辆,另一辆在台湾地区。
  因为要升到很高的空中作业,这种吊车装有先进的风速仪,可以自动测定风速,如果超过标准,吊车就会自动停止工作。5月29日,风力终于达到了安全标准,火炬塔可以吊装了。
  在正式开始起吊之前,工人在巨大的吊钩上系上红绸子,希望吊装工作能够顺利完成。解体后的主火炬塔被成功吊到相应位置后,工人开始在鸟巢的钢结构上安装主火炬塔。安装完成后,工人们又装了一个巨大的充气大棚,把主火炬塔整个罩了起来。

  排练方式

  为练好空中奔跑 李宁彻夜“加班”
  作为上世纪80年代中国体育的代表人物,李宁至今仍保持着中国运动员在单届奥运会上的夺金纪录。在洛杉矶奥运会上独得三枚金牌的24年后,李宁又创造了一项历史纪录——成为第一个点燃奥运会主火炬塔的中国人。
  不过为了点燃主火炬塔的那一刻,李宁也经历了长时间的训练。在开幕式之前的几十个夜晚里,李宁经常要在距离地面40米的高空中练习空中奔跑。
  为了保密,也为了不和其他表演的训练产生冲突,李宁的训练基本上都被安排在后半夜。李宁每次都请别人帮自己把训练过程和导演的意见拍下来,回到家里反复琢磨。
  幸运的是,所有的辛苦都没有白费,最后呈现在大家面前的一切都很完美。

新华社 经济参考报
首页
国内
国际
深度
财金
产经
商情
人物
现场
互动
视角
文摘频道
观点频道
Copyright (C) 2000-2008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社及新华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新华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新华社网络中心(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ICP01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