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炒作风”肆虐:互联网成长之痛
    2007-06-22    本报记者:曹滢 实习生:刘蓉    来源:经济参考报

  互联网上真假信息难辨,网络媒体的公信力遭遇了空前挑战。有专家直言,互联网理应树立自己的公信力,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近年来,炒作成了网络上一个时髦的名词,纷杂的舆论漩涡在扰乱人们视听之时,更造成了互联网公信力的日益削减。
  传媒研究专家指出,作为新媒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应当树立自己的传播规则和道德,互联网的经营者们更应承担起纯净传播环境的责任。

肆虐的网络炒作

  我国已有超过一亿网民,互联网越来越成为最贴近群众生活的传播工具。研究互联网传播学的专家对网络炒作这一现象的定义是:各种人物、事件借助着网络上几何级数增长的传播方式,形成某一主题的舆论中心,一段时期内成为网络上特定圈子内的核心语言,吸引网络之内和之外的注意力,炒作也就成功了。
  不久前,有网站策划了一场名为“刘翔的十大候选女友”投票评选,捕风捉影、生拉硬扯地把一众知名男女凑在一起,任人品头论足。
  而近年来愈演愈烈的“选秀”活动更是给了炒作一个存在的理由。超女、舞林大会、快乐男生、红楼梦中人……选秀期间,制造话题成了提升知名度的一种手段,不少人正是靠着话题,成为“人气大王”,最终获得成功。
  事实上,借助互联网的力量,“炒作法则”不仅盛行于娱乐圈内,一些普通人如“芙蓉姐姐”、“二月丫头”等也通过制造话题一夜成名。网络给原本再平凡不过的人发言的机会,给他们搭建了一个成名、致富的快速平台。
  “狼来了”的叫喊声多了,互联网上真假信息难辨,网络媒体的公信力遭遇了空前挑战。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受众中对互联网持“非常信任”程度的只有6.1%,持“比较信任的”有44.6%。可以看出,较传统媒体而言,网络媒体的可信度和权威性都处在弱势地位。

“学生‘走光’”感动网络世界

  不久前,一篇题为《学生“走光”,我哭了》的文章被许多网站转载,文章的作者是云南一个边远山村的小学教师毛利辉,他在论坛上贴上了学生们在冰天雪地里穿着不能遮体的衣服,冻得瑟瑟发抖的照片。
  “孩子们衣着破烂,大雪天的,仅着一两件单衣,穿着破烂的胶鞋,风肆虐地从他们破了的补丁钻进去,雪水沁透了他们张着嘴巴的鞋。虽然他们努力地把身子缩成一团,以便在和自己‘肌肤相亲’中,汲取一些温暖,可又怎能抵挡肆虐的风雪……”几张图片,一段文字,毛老师用这样的方式通过网络展现了大山里他和他的学生们生活的一幕幕。这篇帖子引起了广泛关注,一时间点击率高居各大论坛榜首。网友们纷纷发起募捐帮助这些贫困的孩子。在短短的两个月内,鞋、衣服、玩具……几千个包裹和数万元的捐款从全国各地邮寄到瓦房小学,令毛老师和他的学生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温暖。
  事后,有记者采访毛利辉。他说,他想让学生们得到些帮助,因此希望帖子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为此,帖子的标题前后改了三次,最后用了“学生‘走光’”这样的双关语,点击率才骤然上升。
  瓦房小学的故事,其实带有一定策划的性质。幸运的是,这个策划没有被怀疑成炒作。试想,如果互联网传播世界完全被炒作的乌云遮蔽,如果人们对网络上的人和事都不再相信,不可想像,这位怀有美好信念的老师和他的学生们将遭受怎样的伤害。

重塑公信力 管理者与受众皆责无旁贷

  有关专家指出,长期以来,我国的传媒扮演的是宣传工具的角色,互联网媒体则带有了行业和产业的色彩,但这个行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还有待树立。作为一种越来越深入人心的传播手段,互联网理应树立自己的公信力,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周鸿铎认为,每一个参与互联网的受众都希望能有一个好的传播环境。最该为网络传播的公信力承担责任的,是网络媒体的经营者。他们拥有网络这个虚拟社会最真实的把关人身份,可以在第一时间从源头上对网络信息筛选过滤,去伪存真,这种身份要求他们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与此同时,由于互联网传播高度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应当承担网络传播责任的除了传播者,还应当包括接受者。只有当受众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才可能缔造合力,净化网络传播环境。
  女演员陈晓旭生前皈依佛门,引起了持续的讨论,有的人表示为她惋惜,有的人则指责“这是哗众取宠的炒作”。对此,著名学者余秋雨在他的博客文章《对四个重大问题的紧急回答》中愤然说道:“这是在一个缺少信仰的时代,一群不知信仰为何物的人在评论一个选择了信仰的人。没有信仰的人显得那么高人一等,议论风生,其实倒是真正的可怜人……他们议论的基础,就是无知。”

  相关稿件
· 网络改变文学 2007-06-22
· 网络改变文学:“门槛”降 “品位”可别降 2007-06-22
· 新闻集团欲以网络社区MySpace换取雅虎股份 2007-06-21
· 公司有难题?包给网络! 2007-06-19
· 韩国流行网络婚介 2007-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