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改变文学:“门槛”降 “品位”可别降
    2007-06-22    本报记者:杨一苗    来源:经济参考报

  近日,一份由近10万名网民投票选出的“当代读者最喜爱的100位华语作家”名单出炉。在这份名单上,既有李白、苏轼等古代文学大家,也有鲁迅、老舍等近现代著名作家,更有韩寒、郭敬明等受到当代年轻人追捧的青春文学写手。
  文坛新人能否与文学大家比肩?严肃文学如今是否已经退化?一时间引发了人们对文学的种种热议。而这一现象也反映出传统文学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读者之惑:传统文学哪里去了

  年近六旬的西安市民张培梧是个文学爱好者,她长年阅读《十月》《收获》等文学期刊。然而现在,她却觉得越来越难觅同样喜爱文学的知音了。张女士对记者说,过去文学期刊有很大的读者群,一部好小说能够产生很大的轰动效应,大家会争相购买和阅读,她身边也总可以找到一些关注和探讨文学作品的人。
  “很怀念过去孩子们坐在书桌前读书的情景。现在,也许是生活节奏加快了,经常读小说、喜爱文学的人越来越少。”张女士不无遗憾地说。
  作为年轻人的代表,西安市民董华说,现在很难再有耐心去读一本大部头的小说了,休息时间更愿意选择看电视、上网,或者和朋友们一起娱乐,偶尔看书,也就是翻翻杂志。
  不但文学爱好者少了,纯文学书籍在书店里也成了“配角”。记者在西安市的几家大型书城看到,摆在最显眼位置的大都是经营管理类图书和时下热门的“说史”图书。在畅销书柜台上,知名作家的作品被讲述都市情感的通俗小说包围。而大多数文学书籍,都摆放在书店里不太显眼的地方。
  文学类书籍在书店里受了冷落,却不代表读书的人少了。在一家房地产企业工作的李新忠说,他经常从网络上下载一些轻松时尚的流行小说存在自己手机里,有时会掏出手机看小说打发时间。
  网络和通讯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阅读方式,有了电脑和手机,不但新闻、文学作品等等可以及时阅读,连电影、电视节目都可以随时看到。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人觉得传统的纸质阅读不方便、购书成本较高,而通过网络“点播”自己心仪的书籍则方便快捷的多。

作家之惑:优秀作品哪里去了

  记者就传统文学受冷落问题采访了一些专业作家和相关人士,他们表示,现在人们不爱看书的原因之一,是真正的好书太少了。一些作家的创作脱离了现实生活,因此写出的作品不好看。
  上世纪90年代,作家高建群曾在陕西省黄陵县挂职担任副书记,那时的积累使他完成了长篇小说《最后的匈奴》。现在,他除了作家的身份外,同时还是西安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的副主任,他希望这次挂职能为自己的下一部作品提供养料。
  高建群说,几年的挂职生活,让他深刻感受到当下文学与时代的距离。很多文学作品都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一些作家躲在象牙塔里无病呻吟,看不到身边发生的变化,不愿意去探究原因,而是在自我的创作中顾影自盼。
  《中国作家》主编何建明为写作反映贫困大学生生活的报告文学《沉默是金》,进行了历时一年的调查,他先后到了40多所高校,采访了300多位大学生。何建明认为,现在一些知名作家出现了“明星化”“贵族化”的倾向,通过一两部作品成名之后,急功近利之心渐起,身为作家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感却越来越少。何建明说,现在文坛出现了这样的怪现象:一些知名作家或移心书画古玩,或忙于出席各种社会活动,不深入生活,随便写写东西也能名利双收;但许多无名作者即使深入生活,努力创作也难获回报。
  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李佩甫认为,我国社会正处于变革时期,生活丰富而多元。能否深刻的认识生活、把握时代本质并进行艺术化的表现,是对当代作家是一种考验。
  只有对生活简单而浅层次的认识,难以写出好作品。优秀作家只有变“走马观花”为“下马观花”,才能磨砺出精品。中国作协党组书记金炳华认为,作家要有甘于寂寞的精神,克服浮躁和趋利心态,才能写出关注现实、反映时代的作品。

文学之惑:网络是灾难还是盛宴

  与传统文学的“惨淡经营”相比,一群“80后”“90后”的青春文学写手和网络作家受到很多年轻读者的追捧。
  网络的普及不仅带来了阅读方式的革命,更成为许多“80后”“90后”作家展示才华、表达自我的载体。在网络上,这些年轻作家如明星一般,可以吸引数以千万计的点击量。不仅他们的文学创作,哪怕只是生活纪录和个人言论,发表在博客上也可能演变成公众话题。
  这种来自网络的“热度”,让许多仍然使用纸和笔进行文学创作的传统作家望尘莫及。
  网络给“80后”们提供了舞台,更成就了许多平民写手的文学梦想。没有题材和体裁的限制,没有文字和内容的要求,只要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任何人都可以将自己的作品发表于网络上。于是以“一文成名”者并不鲜见。一些作品或以精彩的故事、或以鲜明的特色吸引了网民的眼球,也赢得了出版商的青睐。如今,网络上的原创作品正在成为出版商挖掘畅销书的“金矿”。
  网络改变了文学。而文学的“门槛”降低之后,每个人都有机会完成自己的“作品”。与此同时,网上成名的作家作品也引来了一些争议。有人认为,虽然一些网络写手不乏才气,但不少网络文学过于注重描写个人生活和感受,满足了一部分网民的窥探欲,其内容与风格和传统文学作品大相径庭。
  生于1983年的“80后”作家蒋峰则认为,“虽然很少有机会去深入别人的生活,但我们自己就有生活,我们的创作更多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的创作也很让人兴奋。”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金炳华表示,许多年轻的作者都富有才华和智慧,他们的作品充满朝气,其中的一些人,经过个人的努力和生活的磨炼,将会成长为优秀的作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