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相亲:“流水线”上的缘分能否成就婚姻
    2007-05-18    本报记者:刘紫凌 沈翀 熊金超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一批伴着琼瑶、三毛编织的爱情故事长大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开始抛开自己童话般的爱情梦想,选择集体相亲这一姻缘“流水线”,以婚姻的名义突击爱情。

    尽管“万人相亲”活动现场可谓好不热闹,但“万人相亲”活动也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在这条缘分格式化的“流水线”上,爱情产出率极低。新华社记者 刘阳 摄

    5月12日、13日在武汉东湖风景区进行的第二届湖北青年相亲文化节上,近10万人进入会场。如果说上世纪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一种封闭的“小农经济”的话,那么,如今在武汉频频上演的“万人集体相亲”却堪称一次“工业化的革命”。这一针对特定人群的“流水线”,批量制造爱情机遇,将婚恋过程瞬间提速。

缘分“批量制造”

    在5月12日的相亲文化节上,人潮涌动,火爆之情景犹如招聘会现场,组委会为确保安全,不得不将相亲区从寓言园延伸到湖滨客舍旁,面积比预计大了两倍多。即使这样,相亲区仍寸土寸金,树干、墙面都被利用起来张贴“征婚广告”。参加的人员来自各个行业,有公务员、教师、职员等等,年龄从18岁到72岁,收入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万人“相亲秀”制造了足够多的选择空间。
    据组委会介绍,第一天组委会准备的三万多张相亲帖,不到两个小时就发光了,不得不又赶制三万张相亲帖才勉强满足需求。
    湖北省电力公司集团相亲团醒目的标语“‘电’力十足,魅力无限”吸引了不少眼球。领队洪亮说:“我们的姑娘小伙个个魅力十足,不少参会的单身同事被家长们围起来问情况,估计能成几对。”
    以“‘润物(武)细无声,真爱‘大’无言”为标语的武汉大学相亲团人气极旺,参会的年轻老师说:“相亲的人太多了,职业明晰、个性十足的爱情宣言才能赢得更多的机会。”
    记者注意到,在相亲市场上男性可谓稀缺品,尤其是学历高、工作稳定、收入丰厚的男性更是成了会场的“香饽饽”。
    身批红娘绶带的吴爱华扬着一大把相亲名片说:“这里面既有漂亮女教师,又有留学国外的男博士,都非常优秀,女孩子几乎全是本科以上,可惜年纪拖大了,二十七八往上走,人数还是男孩子的两倍,不好配啊。”
    在这场集体相亲中,每一位参与的男女都收获颇丰、阅人无数,挑肥拣瘦地一场下来,几乎人人怀里都揣着10个左右的电话号码。还有年轻人拿着数码相机将“征婚广告”拍下来,表示:“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回去再慢慢挑选。”

现实主导“新包办婚姻”

    相亲“流水线”有着格式化的人物简介,编号、年龄、身高、收入、工作性质、择偶期望值,总共不到百字,是描述男女主角的全部内容。虽然简单得只及皮毛,“流水线”上生产的婚姻却是兼具自由恋爱、包办婚姻的两大优点。一方面,子女将恋爱中的自由选择权交给父母,在“万人相亲”会上由父母圈定多名“达标”候选人,为子女牵线搭桥;另一方面,青年男女仍保有最终的自由裁定权,毕竟最优人选还在于事后一对多式的单线接触。
    曾多次参与“万人相亲”活动筹办的武汉市妇联宣传部的马新闪对会场上父母替子女相亲的现象哭笑不得。她说:“现在的单身青年特别是35岁以下的人群,从报名登记到相亲,半数都没有到现场,由父母一手包办,来了的大部分也是与父母一起。几乎每次大型的相亲节会场看上去都有点重阳节的味道。”
    一位为在省直机关工作的儿子相亲的父亲更是逢到合适的对象便掏出房产证以赢得对方信任。他说:“儿子30多岁了还没有女朋友,如今终身大事迫在眉睫。现在不少姑娘都要求男方有房子,为了增强儿子的竞争力,我特地把房产证带来了。”
    采访中,年轻人对此种方式也较为认同。不少人表示,父母社会经验多,他们看中的人一定不会差,而且也没有强制成分,合则来不合就算了,成功与否还是看人。谈起理想中的浪漫爱情,年轻人的笑里除了羞涩,还多了一份掩饰不了的苦涩。  功利、现实,这些与爱情格格不入的字眼,差不多成了相亲的主调。据记者观察,对于父母而言,学历、工作、家庭背景是进行判断的关键因素,这也成为可以总结出的“流水线”上新包办婚姻之三大“硬件”:
    ——学历。当前形势下,相亲市场学历水平水涨船高,本科、硕士比比皆是,博士、留洋博士也不乏其人。家长们普遍的观念是,学历是一个人能力素质的表现,在没有见到本人的情况下,学历就是“敲门砖”,需要门当户对。
    ——工作。在相亲现场,教师、公务员、科研工作者、工程师类的技术人员等大受追捧,在家长们看来,工作是对今后生活的保障,相对稳定、作息规律的职业能提供较高的生活质量,尤其如果能够互补更是锦上添花。
    ——家庭背景。在相亲男女的互相咨询中,八成以上被问到家庭背景。一对老夫妇告诉记者,家庭背景代表着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同样的家庭背景,婚姻成功率也高些。

幸福本身最为重要

    尽管“万人相亲”活动现场可谓好不热闹,但“万人相亲”活动也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在这条缘分格式化的“流水线”上,爱情产出率极低。
    28岁的郑怡从未考虑参加集体相亲,她说:“在自由恋爱市场上,一般来说每个人对应的候选人顶多两到三个,但是在集体相亲会上择偶是赤裸裸的‘大鱼吃小鱼’式的竞争:条件好的人成‘大鳄’,一个人面对的可能是几十个候选对象,而处于弱势的单身愈发被忽略。”
    多候选人的结果是强者愈发挑剔,弱者无人可挑,从而直接影响配对成功率。以13日的相亲文化节为例,考虑到男女比例为1比2,满打满算不考虑任何挑选因素,配对率也只有50%。如果再考虑到年龄、身高、职业等其他因素,无限可能下掩藏的是极低的成功率。
    郑怡以“中彩票”来形容成功的概率。“我的一个同学上次从相亲大会带回来10个备选女孩的联系方式,当时颇为得意,结果联系了几个都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最后终于网住一个还算满意的女孩,交往了几个月以后,女方忽然翻脸。原来这个女孩和他交往的同时还跟其他几个在相亲会上认识的男士交往着。”郑怡说。
    面对热闹、怀疑交杂的“万人相亲”会,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长城说:“‘万人相亲’背后隐藏着单身潮、婚姻观、社会心理变迁等多项研究命题,但无论怎样,幸福本身最为重要。”

  相关稿件
· 美国:“公寓式仓库”开创全新生活方式 2007-05-18
· 生活七日 精彩点评[2007-05-18] 2007-05-18
· 现代生活令孩子备感孤独【图】 2007-05-18
· 英国:中产阶级过“富豪生活” 2007-05-17
· 顶级生活标志 英式管家现身京城 2007-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