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达坂城的荒滩上,在福建漳州市的海岸边,在内蒙古大草原的蓝天下……一组组旋转着三叶扇的风力发电机,把绿色电能输往千家万户。鲜为人知的是,这些风力发电设备,主要来自湖南。
产业集群,雏形初现
似乎一夜之间,一个全国首屈一指的风电产业集群,正在三湘大地崛起。 斥资近5亿元组建的湖南湘电风能有限公司,迄今开张仅8个月,已接下超过5亿元的订单。今年1月14日,这家公司占地面积250亩的湘电风能总装机厂房,在湘潭(德国)工业园奠基。达产后,可年产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300台,年销售收入约40亿元。该公司总经理周健君告诉记者:“风电设备市场需求很旺,今年公司订单有望达到10个亿。” 以做“火车头”而闻名遐迩的株洲电力机车公司,同样较早“试水”风电产业。2005年9月,国家风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该公司挂牌成立。该公司总经理徐宗祥介绍说,目前,位于株洲(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株洲风力发电设备制造基地正在规划建设中,其目标是向着中国最大、最好的风力发电机生产基地挺进。 从事风电产业的在湖南还不止这两家企业。今年1月12日,中国风力机械行业年会暨产业研讨会在湖南湘潭召开。湖南省委常委、副省长徐宪平向与会客人表示:“风电作为一种‘绿色能源’,湖南介入较早,来势喜人,产业集群雏形初现。”
矢志追“风”,勇为人先
湖南风电产业你追我赶,风风火火,其奥秘在于,这些“国字号”企业均有着自己雄厚的研发实力,勇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据了解,风力发电设备的关键部件是发电机和逆变电源,而汇集于“长株潭城市群”的株洲电力机车公司、株洲时代电气公司等公司,均有数十年发动机的研发经验,这些企业均创造过中国机电产品的众多第一,并积聚了一批相关领域的研发专业人才。 湘潭电机集团是我国最早追“风”的极少几家企业之一。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他们就在国内率先研制开发200千瓦风力发电机,更值得一提的是,永磁发电机——作为风力发电机中的顶级产品,该公司研制已无技术和生产障碍。 基于湘潭电机集团在风力发电装备研发上的雄厚实力,国家发改委核准该公司为兆瓦级风力发电系统成套装备产业化基地,并成为获得首期财政贴息的“国家队”。 湘潭电机集团董事长周建雄介绍说:“我们为开发风电产业,倾注了太多的心血;幸运的是,也由此抢占了市场先机。”
风电市场,前景广阔
“目前全球风力发电方兴未艾,据评估,到2020年,风力发电有望从目前不足世界电力总量的0.5%迅速增长到12%。”株洲电力机车公司董事长李志轩认为,“这是一道无法拒绝的盛宴。” 我国风电资源十分丰富。根据全国900多个气象站的观测资料,按10米高度估算,我国陆地可开发的风能储量为2.53亿千瓦,海上可开发风能储量达7.5亿千瓦,总计为10亿千瓦。如果按50米高度计算,则还要增加一倍。 据了解,自1986年4月我国第一个风电场在山东荣成并网发电以来,到2005年底,我国共建有61个风电场,分布在15个省(市、区)。装机容量126.6万千瓦,占全国电能的0.38%。 国家更是对风电产业寄予厚望。去年1月1日,《可再生能源法》正式实施,紧接着,12项配套政策法规相继出台,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风电产业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 周建雄介绍说,“十一五”期间,全国风电装机总量有可能迅速增加到2000万千瓦,风电设备市场规模将高达1300亿元。
做“先驱”,不做“先烈”
湖南的工业一向远不如其农业名气大,但湖南人从来没有因此而妄自菲薄。 去年11月,在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上,风电产业作为新型高新技术产业被列入湖南省重点扶持产业,享受政策、资金等多方面支持。 不过,不少风电行业的专家对该产业的成长壮大颇有忧虑,指出风电企业面临诸多“拦路虎”。譬如说国内风电技术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落后多年,相关专业研发人才严重匮乏;同时,鉴于风电上网电价高于水电、火电,国家若不加大相关政策支持力度,风电产业难以得到良性发展。 湖南风电企业也清醒地看到,国内风电企业要突出重围,必然要直面国外同行企业的竞争,摆脱跨国公司在研发、采购、配套、制造、销售等环节对产业链的控制。 “这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
徐宪平副省长指出:“湖南相关企业介入较早,做了‘先驱’;目前整个风电产业尚处于培育期,我们决不能做‘先烈’。”他表示,湖南将对风电产业“扶上马,送一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