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3月26日石油综合配套调价方案出台,转眼已经满一年。
石油综合配套调价方案的主题之一就是小步快走,让国内成品油价跟随国际油价涨跌。方案出台后,国家发改委两次上调了国内成品油价格,汽、柴油出厂价每吨上调了800元和700元,只有在今年1月中旬国内成品油价格小幅象征性下调。
从石油寡头中石油日前公布的2006年业绩可以清楚看出,调价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是立竿见影:公司汽油平均实现销售价格从2005年的每吨4,221元上涨到2006年的每吨5,034元,涨幅19.3%,增加收入195.04亿元。柴油平均实现销售价格从2005年的每吨3,702元上涨至2006年的每吨4,409元,涨幅19.1%,增加收入345.44亿元。中石油的高管指出,该公司炼油板块业务在今年的前两个月已经接近扭亏。
应该来说,随着国内油价的上调以及国际油价的大幅回落,国内成品油价已经在原油成本法的原则指导下和国际油价的接轨似乎只差“一小步”。顺势推出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好像已经到了关键时候。
但这一小步只是针对目前的国际国内油价价差和炼油板块。一直出现的炼油板块亏损只是表象,国际国内油价价差缩小也只是暂时的现象。
实际上,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并不是在这一基础上再往前走一小步,宣布炼油板块已经扭亏便了事,而是真正需要跨越一大步:围绕油价进行利益平衡,经济布局调整。这个一大步显然并没有到位。在利益平衡方面,比如说建立对部分弱势群体和公益性行业补贴的机制并没有在过去的一年中得到体现。
从实施角度出发,对部分弱势群体和公益性行业的补贴是改革的难点。事实上对部分弱势群体和公益性行业补贴的机制不仅是针对定价机制改革,也同样适用于燃油税的改革,需要综合考虑加以解决。
定价机制改革最终要实现的是帮助实现整个社会可持续的发展,目前价格的因素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节能环保的贡献依然体现不出来。
从节能环保的硬约束看,国内油价存在上涨的空间。油价上涨,包括成品油价格和国际价格接轨以及征收燃油税的两部分,直接的效果是分别解决了炼油板块亏损的问题以及代替养路费,是内部不同部门和群体间利益的调整,但从长远的效果看节能环保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是对整个社会有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