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去年以来全国范围内的猪肉价格大幅上涨,引起了社会各界对生猪生产的空前关注。本报记者最近深入我国生猪产销大省四川采访时发现,在市场、疫病双重风险以及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延续数千年的以“散户”养殖为特征的传统养猪模式,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革。本报记者对此做了调查。
  在市场引导和政府扶持的两轮驱动下,一场冲破千百年传统的养猪模式,以规模化养猪催生生猪产业化、现代化的革命,正在以成都各郊县为代表的四川农村悄然兴起。记者调查发现,这场畜牧产业化开局良好,各界投资热情空前高涨,规模化养殖纷纷上马,预计生猪存栏将大幅上升,最迟到2009年下半年,市场供应将恢复平衡。
  现代化企业开始入主生猪生产领域
  成都市是四川省最大的生猪基地,年出栏生猪1095万头,猪肉75万吨,占全省总量的1/8。
  记者在成都实地调查发现,与传统的以户为中心的千家万户养猪模式不同,现代化企业已开始入主生猪生产领域,一批布局合理的规模化、大规模化、超大规模化的养猪场,正在成都各郊县纷纷上马。
  在离大邑县县城半个多小时车程的一座山头上,记者看到一幢名为成都金正食品有限公司的办公楼。[详情]
  湖北京山县宝源种猪场职工在给刚出生的仔猪打耳缺。通过耳缺,可以查出出售后每头猪的来源、父母、出生重量以及繁殖性能等各种信息。新华社记者 郝同前 摄
  正在四川兴起的规模化养猪热潮,在市场取向和政府指导下,养猪场从选址到猪种、饲料、治污、防疫等各个环节,都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工厂化、标准化建设,不少养猪场已实行电子化管理,进入市场的每头商品猪都可追查源头。记者调查表明,四川的规模化养殖已经在全国率先跨越市县行政区域限制,在大区域内初步破解食品安全和农村治污两大难题,值得进一步跟踪、研究。 
  政府实行强制性标准从制度上保证生猪安全
  去年以来,四川省根据国家标准、参照发达国家养猪标准,颁布了《四川省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规模标准和备案规定》,成都市农委出台了《成都市1000个生猪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验收标准》。[详情]
生猪运销大户正在装车运猪
  为了有效抵御市场和疫病两大风险,促进生猪产业健康发展,成都市在全国率先发动的这场生猪产业化、现代化革命,已经开始冲破几千年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正在构建的新型生产力格局,已经引发的农村生产关系大变革苗头,值得密切关注。
  散户逐渐减少、规模户增多,已成为大趋势
  对于以生猪为代表的畜牧产业而言,最大的风险是市场风险和疫病风险,两大风险具有强大的破坏力。传统的以户为单位的散户养殖模式,无法解决排污、环保等难题。
  四川广汉市绿松养殖场总经理罗杰松算了一笔账:“我们场一头种猪的18针次疫苗,要花50多元;商品猪打三次,花17元至18元。但有个特殊情况,不少疫苗并不是以每头猪的剂量来散装的,有些疫苗特别是进口疫苗,是按40头的剂量包装的。对散户而言,养一头或几头,都得买一瓶,一组疫苗要全套买齐,得花 2000多元。”
  罗杰松的结论值得参考,他说:“散户不可能为几头猪去花大价钱买药,基层政权也不可能为千家万户的每头猪打那么多次针。因此,散户养猪,不死亡、不发病纯属侥幸。”
  基层干部分析认为,加之农民外出务工和农村劳动力减少,农民向城镇和城市转移,散户逐渐减少已成为农村大趋势。农民务工挣钱、规模养殖场为社会提供生猪商品,正在形成农村新的生产力格局。[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