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家里经济困难,今年21岁的丹增赤烈早已是一名快乐的大学生了。如今,职教扶贫点亮了他心中的希望之灯。 今年5月25日,丹增赤烈和38名藏族青年一起乘坐青藏铁路列车,走了两天两夜,来到河北邯郸北方汽车专修学校,成为该校又一批面向贫困学子开设的“汽修全能免费班”的学员。目前,在该校免费学技能的西藏学生已有177人。 前不久,记者在北方汽车专修学校采访时见到丹增赤烈,他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学校不仅把西藏学生每人1.6万元的学费、住宿费全免了,连来的路费和上学期间吃饭、看病的钱都不用自己掏。”职教扶贫,让他看到了美好人生的崭新希望。
“没这个学习机会,我可能还在帮人挖虫草” 草根扶贫,让他成为幸运儿
“如果没这个学习机会,我可能还在帮人挖虫草,或者在修路工地上干着重活”,丹增赤烈说。春天帮人挖虫草,夏秋冬季去修路:跟车、装土、搬石头……这几乎是丹增赤烈读完初中6年来生活的全部内容。在他读初一那年,一次车祸夺去了他父亲和舅舅的生命,留下了几万元的债务和他们4个未成年的孩子。 丹增赤烈家住西藏墨竹工卡县日多乡拉龙村,这是一个离拉萨市120多公里的牧区。8头牦牛,20只山羊,是他们家的全部财产。2001年他初中毕业时,会考成绩比拉萨最好的中学拉萨高中录取分数线高30多分,但家里实在拿不出每年1600元的学费,他只能辍学。 今年春天,他就是在野外帮人采挖虫草时,得知乡里准备推荐他到内地免费学技术的。 原来,邯郸北方汽车专修学校校长曹振峰积极响应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去年发起的“中国民办院校教育扶贫工程”,实施“北方七千万捐资助学计划”,将在两年内拿出7000万元进行“草根扶贫”,让4000名贫困家庭的孩子免费学习汽车维修技术。丹增赤烈幸运地成为一名入选者。 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会长胡富国认为,扶贫工作要“真扶贫,扶真贫”,北方汽车专修学校开展的“草根扶贫”让真正贫困的学生得到资助,这样的捐资助学之举有实效、有针对性。
“入学两个月,拆装了8次不同型号的发动机” 实训教学,让他学到真本事
丹增赤烈身上揣着300元钱,来到七八千公里之外的河北邯郸,成为北方汽车专修学校汽修全能专业“阳光八班”的班长。学校给西藏班的所有同学每人每月发210元的生活补助。平均每天7元的伙食标准,大家都能吃得很饱。 尤其让大家感到新奇的,是北方学校高度实训化的教学模式。比如,老师在课堂上讲到“发动机分类”时,紧接着就是一次实践课:一边放一个柴油发动机,一边放一个汽油发动机,老师进行“解剖”比较,让大家明白二者区别何在。 7月份,他们连续上实践课,老师让每个学生动手拆装发动机、独自排除故障。“入学才两个多月,我已经自己动手拆装了8次不同型号的发动机”,丹增赤烈兴奋地说,“昨天和前天,我们还连续两天进行变速箱的实践教学呢。” 曹振峰校长告诉记者,北方汽车教育集团每年可培养5万余名持有《劳动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优秀汽车修理技工;迄今为止,已经向社会输送高级汽修技术人才20余万人。正是因为学校高度重视实训教学,培养的人才非常抢手。在北方汽车专修学校的毕业生中,自己开汽修店的很多。
“学会汽修全能技术,回到西藏肯定能派上用场” 职业教育,让他看得更远了
“北方七千万捐资助学计划”面向全国贫困家庭子女招收的4000名免费学员,将全部按照“汽修全能”专业进行培养。 丹增赤烈说,刚来北方学校的时候,他觉得掌握了“汽车机修”技术,能动手修车就可以了。现在,他的想法发生了变化,视野开阔多了。他说,要珍惜每一分钟的时间,把能学的“手艺”全部学到手,包括高档机修、汽车英语等,都要下决心掌握。“青藏高原对汽车性能的要求更高,只要真正掌握了高档机修方面的技术,肯定能派上用场,也一定能找到一份待遇不错的工作”。 其实,丹增赤烈的目光已经超越了“找个好工作”,他开始思考“创业”了。他说自己最关心两件事:一是毕业以后要想办法筹集一点资金,争取回到雪域高原开个汽车维修店;即使暂时有困难,他也会从打工干起,等有了一些积累以后开自己的汽修店。二是他很想为自己那个上过初中的弟弟,争取到来这里学汽修技术的机会。“如果弟弟也掌握了这门手艺,那么离我们的梦想就更近了。” 丹增赤烈的梦想并不遥远。一位名叫毕生的北方汽车专修学校2002届学员毕业后回到家乡保定,先在一家4S店工作,很快成为骨干。今年初,他已在家乡开办了一个中等规模的汽车修理厂——保定禹航汽车修理有限公司。如今,校友毕生的创业故事,在丹增赤烈的心中树起了一个醒目的人生标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