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中国银行业协会与普华永道联合发布《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09》显示,74%的中国银行业高管表示,宏观经济进入下行周期给银行业造成了很大的经营压力,但同时金融危机为中国银行业赢得了一个新的市场机会和时间窗口。 “由于国内外的各种因素使得中国银行业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冲击并不大,但是中国银行业不能盲目乐观,要有清醒的认识。目前,我们的竞争力、盈利能力及内控能力都受到严重挑战。”中国银监会纪委书记王华庆在发布会上表示,“不过,中国银行业可以趁国际大行正在‘大休’之际,获得发展的空间与时间,尤其是投资银行业务方面的发展空间。”
利差收窄:2009年最大挑战
自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央行多次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而该报告显示,41%的银行家认为货币政策剧烈变动让他们在经营中感受到压力。同时,今年上半年中国银行业高速的信贷投放也对中国银行业的经营造成了压力。90%的受访银行家认为,利差收窄是2009年经营中面临的最大挑战。在2007年和2008年中,七成以上的银行收入增长最快的业务来自于贷款。 普华永道中国金融业市场主管合伙人吴卫军在发布会上指出:“中国银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用风险管理压力。银行家们认为,高速的信贷投放可能催生银行的不审慎行为,同时行业和区域集中度风险以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值得关注。” 报告显示,利率市场化进程是银行家们当前最为关心的一项政策。他们认为,完全的利率市场化将会导致银行业竞争格局出现真正的分化,一些没有特色的中小银行可能面临严峻的竞争压力。一位城市商业银行董事长表示:“面对本轮危机,中小银行只能利用中小企业利润来弥补息差的不足,而大银行通过下调利率抢占市场,造成了恶性竞争。利率市场化后,小银行就可能失去竞争优势,如果再遇到金融危机,我们的生存会受到严重威胁。” 而从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进程的角度来看,有过较多海外经营实践的国有商业银行的高管们直言不讳地指出,“自身管控能力有限”是中国的银行“走出去”面临的最大挑战;而基础数据的缺乏是中国银行业实施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最大难处所在。
信贷增长:天量投放带来隐患
调查显示,七成受访银行家表示,2009年信贷新增投放规模将超过2008年20%以上(实际上上半年就已经达到)。 今年上半年,我国商业银行新增人民币贷款7.37万亿元。不过,根据14家上市银行上半年业绩显示,大规模信贷投放并没有明显增加银行盈利。相反,“以量补价”的天量投放带来隐患。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朱小黄昨日对记者表示,今年3月以后,建行开始放缓信贷投放速度,今年基本实现信贷的先快后慢。不过,他坦言,金融危机没有完全消化掉泡沫,泡沫又开始重新回到轨道上,为未来留下一定隐患。 朱小黄介绍,建行目前正从规模冲动转向结构调整。据了解,2008年建行为调整信贷结构,退出647亿元贷款,其中不乏优质客户。今年建行计划将贷款退出规模锁定在600亿元左右,此外他还称,明年将会把低碳经济落实在信贷上。 对于不良贷款是否会上升,银行家们的意见产生分歧。55%的调查对象认为未来会出现不良贷款的上升和暴露,28%的调查对象认为无法判断这一情形是否一定会出现,还有17%的调查对象认为不会出现不良贷款的集中上升和暴露。综合数据显示,八成以上的银行家预计自己所在银行2009年至2011年不良贷款率可以控制在5%以下。
居民理财:未来机遇根源所在
尽管银行家们感受到中国银行业面临的各方面压力,但是对于中国银行业未来面临的机遇也同样有着清楚的认识。受访的银行家们普遍认为,由于支持中国银行业长期发展的社会变革因素并没有因危机而改变,特别是居民理财意识的提高和财富收入结构的变化等,将给银行经营带来新的机遇。 该份报告显示,多数银行家对未来3年内的业务增长充满信心,并认为中间业务将成为收入增长的有力推动因素。有70%的银行家表示,银团贷款、并购贷款等新型贷款业务是当前最需创新的领域,其次就是消费信贷业务。 朱小黄指出:“接下来,中国银行业发展的着力点在于优化信贷资源配置。而中小企业、个人、‘三农’等方面的信贷业务是今后信贷的重点。”66%的银行家表示,个人住房消费贷款是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最重要产品,而对房地产开发贷款变得较为谨慎。 调查报告还显示,多数银行家对未来3年业务增长充满信心,并认为中间业务将成为收入增长的有力推动因素。37%的受访银行家认为,其所在银行未来3年内员工人数将增加10%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