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建设银行正式宣布成立私人银行。至此,除农业银行外,几家国有商业银行和多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均试水私人银行。作为“舶来品”,带着浓重欧洲贵族色彩的私人银行遭遇国内商业银行模式,水土不服在所难免。但正如建设银行高端客户部总经理程正红所言,私人银行“还在稚嫩期,一定会成熟”。
受制传统商业银行模式
去年3月,中国银行成为首家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中资银行。此后一年多时间里,多家商业银行纷纷涌入,但是大多都遭遇私人银行水土不服的困境。 私人银行起源于欧洲17世纪。那时,专门银行开始打理在战乱中外逃贵族的财产,私人银行强调“量体裁衣”的贴身服务。 典型私人银行通常向客户提供股权投资、对冲基金等另类投资,配置如债券、开放式基金等一般性基础产品。和国外产品混业经营不同,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监管,衍生品市场不够发达,理财产品不够丰富,因此私人银行为客户选择的产品范围很小,客户选择境外产品的渠道也较单一。 同时在我国,非事业部制的商业银行按照业务分门别类,在资源调配和内部核算方面,面临很大矛盾和利益冲突。
遭遇专业人才瓶颈
私人银行是高知识含量业务,顾问和专家团队的经验和专业素质直接决定了私人银行的服务质量。在成熟的私人银行国家,私人银行顾问往往由具有20-30年金融行业从业经验的人士担当,这在国内目前很难做到。 北京农村商业银行高级经理马晨对记者说,中国商业银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最大的障碍是银行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私人银行讲求“一揽子”综合性服务,而我国商业银行由于分部门经营,对商业银行从事私人银行业务挑战很大。 “到今年一季度,我们已经有5029名持有理财师专业资质的客户经理,财富中心和私人银行聚集了500位优秀的理财师。同时,由于受次贷危机影响,很多国际知名投资银行的理财师也是我们在海外猎头公司重点搜罗的对象。”程正红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