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媒体踢爆了来自北京和南京的两起颇具戏剧性的骗贷案,成为热议话题: 8月22日,北京二中院开庭审理一起涉案金额高达7.08亿元的骗贷案,8名北京农商行的管理人员涉嫌受贿逾千万元,并编造假二手房交易手续,购买小企业注册手续,授意并鼓动相关人员导演了这场惊天骗局。 而另一件如出一辙的事发生在南京,一家资金链岌岌可危的小地产商,发动员工组织“亲友团”混编成一支“购房团”,通过签虚假购房合同,向银行成功申请房贷逾亿元,多家银行中招。一个月收入2000元的普通企业员工都能在这场骗案中成功骗得500万元。 银行深陷房贷骗局已不是第一回,几年前,石家庄金茂房地产就用类似手法搞定银行内部人员,成功骗得逾亿元的商铺贷款。这些大大小小的房贷骗案连接起来,构成了中国房贷的隐忧,值得深刻反思。 房贷骗案的屡屡得逞,反映了某些商业银行粗放式经营中内部审批程序的管理疏漏。从一些骗贷案事后的案情分析来看,假证明、假材料满天飞,其实稍一留意就能发现破绽百出,但却能一路畅行无阻,让人拍案惊奇。许多银行在办理房屋按揭贷款审批时,不按业务流程办理,有的甚至有“内鬼”相助,以督促下级行开展房贷业务为名,一再催促加快放贷,提供“快速通道”,以致数亿元的贷款被骗。 我们看到,多数房贷骗案的发生都是内外勾结的结果,胡毅的“骗子公司”能从北京农商行骗得逾7亿元的贷款,据他在法庭上的供述,一条“成功经验”就是用钱砸,“从上往下一路砸”。某支行长说新款的宝马车“北京好像还没到货”,两天以后,胡毅就向他交钥匙了。胡毅在法庭上当庭承认,骗案“玩”得这么大,许多事都是银行内部人员“指导和配合的结果”。 当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我们庆幸我们的房贷体系总体上是安全的。但是,透过最近陆续被媒体踢爆的“骗贷大案”,我们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在经济向好、房价飞升的时候,购房者的条件被无限放宽,“零首付”,不花一文就能从银行获得全部购房贷款;随着房价的飞涨,超过贷款额的部分,还可以申请“加按”;一房在手,因为价格不断上涨,购房人几年之内都不用偿还本金和利息。银行在拉客户的过程中,对借款人的信用、还款来源、对利率上涨的承受能力都不做认真评估。在旷日持久的地产业流金岁月中,包括银行在内的多数市场参与者都被未来房价的高增长所蛊惑,预期不断被强化,迷信房地产市场会有“永远的繁荣”,连巴菲特都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有一群人在大面积豪赌,他们赌得很大”,这中间当然包括银行。 中国因制度性变革和流动性泛滥引爆的这场超级地产牛市中,市场一直处于单边上涨,没有经历过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但周期率是任何市场不可回避的铁律,所有的故事终有讲完的时候,一切的疯狂都有梦醒时分。 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一再警示我们,房地产和银行业都是高杠杆行业,这两个杠杆的叠加效应相互共振,资产泡沫积累到一定阶段,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如房价从最高点下跌,利率进入上升周期,当人人都意识到手上拿的是一颗不知何时会引爆的“手雷”,市场的乐观情绪很可能会迅速发生逆转,任何一个黑天鹅式的事件都会触发风险机制,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当下,从屡屡发生的房产骗贷案到地方融资平台大跃进式的投放,都说明了一个问题,有些人“因为贪婪而忘记了基本的戒律”,经营者如果只以份额和当期利润为目标,以年终奖金为追求,甚至渎职、失职、内外勾结,那必将酿成祸端。从近年来的屡屡发生的骗贷大案看,监管缺失和惩戒力度不足,也纵容了一些银行从业者甚至高级管理者通过做假账,用“以大包小”的方式,包住坏账,保住乌纱和年终奖,使不良贷款不暴露出来,这甚至已成为行业的潜规则。 金融安全是重要的国家利益,大大小小林林总总的房贷骗案的下面,一个个蚁穴的潜在破坏力到了何种程度,是我们必须要严密关注的事情。
|